纪录小康工程

雷忠兰:侨乡致富领头雁

更新时间:2021-09-10 15:17:52来源: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本报记者   俸  波   

 

雷忠兰,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20年前,曾是耿马自治县华侨管理区第14居民小组困难户。20年后,她成为当地老百姓刮目相看的养猪大户,成为该组的致富带头人。从困难户到致富带头人,从普通百姓到一名优秀党员,20年来,雷忠兰用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践行了创业致富、带头致富的誓言。

20年前的雷忠兰,给人的印象是能吃苦,什么样的粗活累活都肯干,一家人17亩地都种植甘蔗,但每年仍入不敷出,投资不少流汗不少,但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她坚信,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只要自己肯思考和肯吃苦,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1999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消息:养猪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发展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集资金建设养猪场,开启了她的养猪事业和致富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她缺少经营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生意来,遇到困难可想而知。要资金,靠亲戚朋友筹借;要经验,靠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她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2000年刚开始的时候,她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4头能繁母猪。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母猪不能很好繁殖,雷忠兰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反思,认识到自己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于是她积极主动学习科技养猪知识,系统掌握了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母猪防疫等实用技术,经过努力,这一年她赚了1.8万元,最终走上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在不断实践中雷忠兰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四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完善的管理、合理的防疫和整洁的环境。

2008年,她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扩建养猪场,在管理区的大力扶持下新建养猪场700多平方米,总面积3亩,新购品种母猪10头。她创办养猪场后,更是一门心思钻进自己的养猪场里,有时碰到母猪夜里产仔,她就守候到天亮。2009年正当她壮大养殖规模时,市场的猪价暴跌,还在读大学的女儿连学费都难以支付,当地教育局了解情况后,资助她800元学费,县侨联送上3000元慰问金,同时管理区为她筹措了2万元的资金,县妇联为她提供5万元的创业贷款。有了这些资金保障,更加坚定了她养猪致富的决心。在市场不景气效益徘徊低落的时期,很多人放弃了养猪业,但她怀揣着科学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坚持了下来,她认为,猪价暴跌以后,养猪户减少,猪肉供应不足,过了这段时期,猪价将有所回升。果真如此,过了几个月,市场猪价开始上涨,她的猪正好能供上市场需求,这年她又赚了一大笔。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2011年7月,雷忠兰的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好,尝到了甜头的雷忠兰更加坚定了养猪致富的信念,在管理区大力支持下,又新建标准化圈舍5栋36间2600平方米的养猪场,从昆明引进长白、约克、台系杜落克、新美杜洛克等良种公猪4头,从临沧引进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能繁母猪60头,在钻研养猪技术之余,请来县农业局兽医进行现场咨询、指导,这一年下来她已向社会提供良种仔猪1000多头、肥猪200多头,去年年收入达90万元以上,成为华侨社区的养猪能手。

雷忠兰的养猪效益日渐提高,在养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此时她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她常说:“我有责任带领他们共同致富,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在她的带动下,该村发展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300多家,5头以上的400户,养殖业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在养殖过程中,管理区、县妇联、县侨联给了雷忠兰极大支持,她将大家的关怀记在心中,时刻不忘回报社会。雷忠兰养殖致富的事迹在华侨社区及周边村寨迅速传开,当地群众纷纷找雷忠兰取经,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群众,提供种猪,登门进行技术指导,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养殖户算明白账,鼓励他们实行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加快良种改造步伐。对有养殖愿望的无资金户、特困户,她免费提供仔猪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干事业要有恒心、决心,更要有信心。”这是雷忠兰经常说的一句话,虽然10年的养猪历程让她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但她不仅自己靠养猪致富,还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也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迅猛发展,成了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致富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