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永德县永康镇人民政府人大主席杨剑明同志荣获2020年度云南省脱贫攻坚奖

更新时间:2021-09-09 16:34:09来源:永德县永康镇人民政府

使命让生命闪耀在扶贫路上 

——杨剑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他从代课老师到村干部,直到走上领导岗位奔赴脱贫攻坚战场,带领村民攻克一座座贫困堡垒;他双脚深扎泥土,帮助全村走上脱贫摘帽康庄大道,直至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89日,永康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杨剑明同志在永康镇送归村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白族干部,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4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他带着我们一起在村委会种的玉米马上可以采摘了,可他却永远吃不到了......”永康镇送归村主任杨春梅在火葬现场痛声疾哭。

扎根基层,勇担重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20171月,组织选任杨剑明为永康镇人大主席,数日如一,风雨兼程,他始终奋斗在人大基层一线,一点一滴圆着日记本中所描绘的活力人大、实力人大和谐之梦,坚持做代表信任的人大主席、人民信赖的人大代表。在基层工作多年,杨剑明对乡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雪山脚下农家院子的火塘边,在永康河畔的纠纷调解中,在布朗山寨的烤烟房里,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中,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每季度,他都坚持到各村走访一遍,通过政策宣传、视察调研等形式,协助党委、政府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了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他一有闲暇时间就走访选民,对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加倍关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为了激发代表履职热情,畅通言路渠道,他设立人大代表活动中心,开设代表接待日,组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镇上72名人大代表,哪一位代表家庭情况怎样、政治素养如何,他都如数家珍。每次召开镇人代会议,大到起早贪黑指挥调度整个大会,小到加班加点起草校对每一份会议材料,他都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在他的日历里,没有了节假日,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晒黑了、变瘦了,甚至累病了,躺在病床上打针吊水,心里挂念的依旧是组织的使命和群众的诉求。在同事的印象中,他曾略微羞涩地调侃:这么多年一直想学一个小车驾照,原来没有条件,现在没有时间,呵呵,这在常人眼中简单又平凡的小事,在他心中却是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念想,更不曾想,现如今,它却成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情系乡梓,甘于奉献,锐意创新赢得好评

群众的口碑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职工评价他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头黄牛,群众称赞他是一名党的好干部、群众脱贫的贴心人。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年,他被选派到永康镇送归村开展脱贫攻坚挂钩帮扶。杨剑明深知,脱贫攻坚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是一场艰难的硬战。但他更清楚,这场由党中央、国务院发起的脱贫攻坚战役,是村民彻底摆脱世代贫困的千载良机。面对组织的安排,他二话没说,没提任何要求,身着迷彩、脚踏摩托,第一时间赴村扛起了重任。

送归村是永康镇布朗族集居村之一,语言不通、群众工作难做是每个到该村工作的人首先会面临的难题。在他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是进村的第一天,我们召开了村两委联席工作研究会议。会上我深刻感受到了布朗山寨的脱贫就落在我们肩上,只有干没有退路!从此,带领村民攻坚决战、脱贫致富的思想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村上立地条件局限,群众基本靠单一玉米、甘蔗种植为生,勉强可以温饱、难以脱贫致富。每每目睹村贫民困的艰难生活,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无人耕种的景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为寻求适合村上发展的产业,针对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症结,他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提出把选优做强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基石支撑的思路,把目标定位在了扶持烤烟产业发展上。

要想富,先修路。送归村的道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水毁严重、时常滑坡,来往车辆时常抛锚、农产品运送极为不便。为了村上长久的富裕安康,他带领工作队入户调查了解、沟通交流,定规划、开挖路。村民们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去弯修直、铺上石子,一条长达4.9公里拉运烤烟的硬板路展现在村民面前。杯中水,一家喝,二两多。春季干旱,就栽不下秧苗;夏季干旱,就没有收成。小送归、南木丘自然村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地址灾害严重、生存条件滞后。没有水、没有好田土是布朗群众的一块心病;安全水、安全路是送归人的殷切期盼。杨剑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引水。他与村两委一班人翻山越岭、实地调研、寻找水源。山势险峻,车辆牲畜无法通行,他就一次次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号召村民克服山险坡陡拉水管;烤烟发展没有源头活水,他就亲自带领群众挑石灰、扛水泥、砌水池。涓涓不绝的山泉引到了田间地头,顺着半山腰处的沟渠,欢快地流向家家户户。看着村民的笑容,他的心里满是滚烫的欣慰。路通了、水来了,力量保障少不了。杨剑明不顾奔波劳累多次往返于镇、村之间,采取上级扶、村上补、群众筹三个一点方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统一标准、科学种植、提质增效,带动全村全面完成了烤烟种植。2017年,送归村完成烤烟种植1250亩,烟叶收购2420担,实现群众年增收400万余元;2018年,送归村完成烤烟种植1050亩,烟叶收购2300担,实现群众年增收330万余元。送归村民蹄疾步稳走上了产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收入有来路了,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过得舒心。送归村的居住环境饱受外界诟病,长期以来,院落和牲口圈村道相互粘连、人畜混居,不仅卫生状况差,影响村容村貌,遇到雨水天气,污水横流、泥泞不堪,外人根本无法下脚,时常邻里之间因抢占地盘、乱搭乱建等小问题产生矛盾。杨剑明痛下决心,把脱贫致富的切入点放在了优化发展环境上。于是,他带着村组干部、自然村长、驻村队员挨家挨户排查卫生、做思想工作,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引导农户实现五净一规范。杨春梅感慨道:还记得去年8月,一伙人一起整理脱贫人口档案那次,咱们加班做业务到凌晨三点,所有人都撤离休息了,只有主席一个人留在会议室静静地拖地,我劝他:主席,您该休息了,要注意身体,主席却说:如果现在不拖好地,明天早上大伙走到一起就脏了。杨春梅诉说着杨剑明在村上工作的点点滴滴,他就是这样的,待人谦和视我们如家人,群众工作带着我们一起干,村里内务还要操心劳力。忘不了他亲自种菜做给我们吃,亲自摘玉米烤给我们吃,亲自下面煮给我们吃,忘不了他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晴雨寒暑从不舍得休息一下......”说到这,杨春梅已泣不成声。两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送归村的每一个角落,杨剑明在田间地头、村委会里、村民家中一笔一划地描绘出了送归村的发展蓝图,他在扶贫战线上的表现,是共产党员在新时代的传承。

杨剑明走了,他留给世间一个好主席、好丈夫的形象,更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用生命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闪光足迹。奔波的身影留在了送归村民心中,不知有多少村民在他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多少群众在他的奉献中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他坚定的信念铸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脱贫攻坚长征路上,他用双脚走遍送归村的每一片土地,用行动诠释着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热爱,心中全是对送归村群众沉甸甸的牵挂。44岁,斯人已逝,馨香永存。杨剑明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是优秀干部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