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13 17:29:27来源: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菖蒲塘村
俐侎山村领头雁 誓让彝乡换新颜
——李正廷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李正廷,男,彝族,1970年3月出生,199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4月进入村“两委”任职,2006年至今任永德县乌木龙乡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多年以来,李正廷坚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带领全村人民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为菖蒲塘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菖蒲塘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个人也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较好地发挥了一个村干部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雁作用以及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团结带领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自然村长扎实工作,努力拼搏,全村道路、水电、环境、房屋、产业、生态、卫生、教育等方面有了大变化,2020年5月,菖蒲塘村(贫困村)和全村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通过国家第三方验收。这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最好诠释,全村各族群众真切的体会到了“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各族人民好”。
一、强组织带队伍,做好先进模范带头人
一直以来,李正廷同志坚持把强组织、抓党建、带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他认为只有抓好支部自身建设,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更好地以“核心”聚“民心”,才能提高“战斗力”,凝聚“向心力”,发展“生产力”。一是加强思想学习,提高政治素养。组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自然村长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在脱贫攻坚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三个定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村级在脱贫攻坚中的职能职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以贫困人口退出、贫困村退出和巩固要求20条标准为基准,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二是以身作则,引导班子队伍廉洁勤政。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岗位上,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不拿公家的一分一毫,不拿村民的一针一线,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争做为民服务好干部。三是深入实践,提高队伍为民服务能力。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我为家乡出谋划策,我为百姓排忧解难”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菖蒲塘科学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抓实组织建设,确保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按照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的总体要求,菖蒲塘村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成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成立新时代讲习所、成立俐侎人农民宣传队并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开展“脱贫攻坚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提升人居环境示范、民族团结示范、党建脱贫双推进示范”五个示范创建活动。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及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村成立7个理事会75个“同心联”直接参与脱贫攻,完善了基层组织、监督管理、村规民约、脱贫攻坚等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村民自治管理水平。
二、抓实“六子”工程,确保脱贫质量提升
突出盖房子,确保住房安全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的主要指标之一,李正廷同志带领全村群众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原址拆除重建、加固改造、政府兜底建房等方式,重点对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步采取建新房、改危房、拆旧房等方式推进“非四类”对象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效保障农户住房安全。
突出抓票子,他带领群众持续做大做强核桃产业、茶叶产业、烤烟产业和生猪、肉牛、土鸡、黑山羊等为主的养殖业,全村传统产业面积达18117.9亩,农民人均6.04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6.61亩。帮助9户贫困户发展烤烟60亩,实现人均纯收入2000元;帮助10户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1000羽,实现收入15000元。带领全村334贫困户种植野生茶365亩,种植魔芋465亩,种植洋芋235亩,种植蔬菜204亩,种植省藤206亩,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村里成立了外出务工管理服务站,建立微信群,2014年以来,开展种植、养殖、建筑、加工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期,参训人数达501人次。全村外出务工960人,外出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
突出教孩子,全村在校学生587人,其中:学前班73人(贫困家庭学生20人),小学287人(贫困家庭学生109人),初中116人(贫困家庭学生43人),高中(职中)77人(贫困家庭学生28人),大学33人(贫困家庭学生18人),2014年以来,全村上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助学贷款,得到贫困资助,就读高中、中专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同时,认真做好义务阶段的控辍保学工作,全面落实“三线合一”包保责任制,积极做好摸底、登记、劝返等工作,形成联控联保工作合力,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明显,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率、巩固率100%, 2019-2020学年,全村初中毛入学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61.19%。
突出健身子,确保群众就医有保障。按照健康扶贫的相关要求,菖蒲塘村认真抓好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抓卫生室建设。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间,有床位6张,配备乡村医生3名(其中执业医生2名)。二是强化政策宣传。抓好健康扶贫30条措施政策宣传落实,发放健康扶贫资料袋130个,开展健康状况筛查普查3次。三是抓好“三重保障”。给予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贫困户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符合规范转诊转院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90%,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上年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突出换脑子,确保内生动力有效激发。一是加大思想扶贫力度。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摆脱那些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意识,实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让勤劳脱贫光荣,懒惰致贫可耻成为一种新风尚。二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我们从提高群众的劳动技能入手,大力开展以农业产业为重点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培训,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房建设等行业需求为主的乡土人才培训,开展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通过培训,让群众换思路、换想法、换做法。三是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三讲三评”活动、“新时代传习所教育宣传活动”、“小手牵大手提升人居环境活动”,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感恩教育,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惯,鼓励总结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教育带动贫困群众。
突出有面子,确保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以“五净一规范”为标准推进农村家庭卫生环境整治,建成垃圾池8个、无害化公厕13个、垃圾池11个,安装路灯293盏。全面推广“村党支部+理事会+保洁员+农户”四位一体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建立环境卫生保洁制度,配备卫生保洁员21人(其中贫困户19人),组织群众每月集中打扫环境卫生两次,并将垃圾集中收集堆放和焚烧处理。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投入1000万元,修建小村保德田至辉家组9.6公里水泥硬板路。投入80万元,修建字家寨桥至辉家组1.8公里水泥硬板路。投入415万元修建自然村水泥硬板路4.06公里、入户路1.7公里。全村修建产业路3.2公里。协调40万元规划护林防火通道3.2公里。为群众发放水泥3批次,共计580吨,用于改善入户路、院场和粪塘厕所等。
多年来,李正廷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在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菖蒲塘村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一直以来,李正廷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那一句话: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路上,谁都不能拉下,谁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