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感动临沧2015年度人物鲁林荣

更新时间:2021-07-19 09:42:58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点亮拉祜山寨的第一盏灯

—临沧市耿马自治县勐永镇教师鲁林荣先进事迹材料

 

在高寒、贫困的拉祜山寨坚守三年、五年,有很多的人能做到,但,坚守38年,做到的人就不多了。在这不多的人中,耿马自治县勐永镇芒来村教师鲁林荣就是其中的一个。他29年的代课生涯,在勐永镇芒来村的3所一师一校教学点转了两个来回,把青春岁月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拉祜山寨的孩子,成为拉祜山寨的启明星、点亮拉祜山寨孩子心灵的第一盏灯。2003年8月,他被县委政府特招为正式教师,12年来,他仍然坚守在拉祜山寨。

1974年8月的一天,鲁林荣被叫到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办公室,被告知要他放弃学业,到拉祜族村寨——新寨创办学校,当一名代课老师。

芒来村是一个汉族与拉祜族杂居的高寒贫困村,一半以上是纯拉祜族村寨,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1800米,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育滞后,到2003年底,仍有两个拉祜族村未通电和公路。当时,那里的拉祜族村别说找一个老师,就是找一个能记数的会计或保管员都很困难。

新寨距村委会最远,20户人家茅草房散散落落。面对一无校舍,二无桌凳,三无学生的状况,鲁林荣直奔当时的生产队长家召开群众大会。第二天全村干部群众兵分三路,一路上山砍木料,一路挖地基,一路制简易桌凳。第三天傍晚时分,一间崭新的简易校舍建成了。全村群众燃起火堆,打歌庆贺村里的第一间学校建成。第四天,16个拉祜族孩子被送到了学校,鲁林荣就这样当上了代课老师,这一代课,就29年。

虽然顺理成章当上了老师,可第一堂课却让他大出意外,原来,16个孩子都听不懂汉语,这是鲁林荣始料不及的。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习拉祜族语言,成了他的“必修课”,他的16个拉祜族学生反倒成了他的老师。鲁林荣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基本能用拉祜族语言进行简单的交谈,当时学校没有钟表,他根据太阳出山的角度“刻木记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全村的拉祜族孩子教好。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好学生,他常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四处求教。到1980年,鲁林荣努力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鲁林荣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再苦、再难、再累,也要把孩子教好。1979年7月,他教的首届小学生毕业,有10名学生被勐永中学录取,新寨村也结束了没有一个初中生的历史。

1984年9月,鲁林荣被调往芒来村的第二个校舍空白点——户黑建校。户黑村艰苦的自然条件与新寨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次创办学校没有上次那样幸运,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鲁林荣带领新招的十几名学生就地取材,以石块为砖,和稀泥为浆,劈木为瓦,历时近一个月,亲手垒起了一间近30平方米的房子。这30平米的“斗室”,是教室,是宿舍,也是厨房。在这“斗室”里,鲁林荣一住便是8年。类似的环境、同样的拉祜族孩子,似乎一切都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在鲁林荣的内心深处,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了。

1992年,鲁林荣被调到第三个拉祜族村——大地基小学。之后,他再次被调到户黑小学、新寨小学,最后又调回到现在的大地基小学。到2003年,在他代课的29年中,他在3个拉祜族村走了两个来回。

29年的代课生涯,鲁林荣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冬天。冬天,当地的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清早,孩子们赤着脚、踩着“霜牙子”,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来到学校,身体冻得瑟瑟发抖,坐在教室里,嘴唇青紫,上下牙齿不断打磕,精力根本无法集中。开始,他带着孩子们跑步,但由于早晨雾大,加之场地有限,孩子不是相互绊倒就是把脚踢伤;随后,他尝试着让孩子等到太阳出来,稍微暖和一些再来上课,但是一些孩子却因此经常缺课。接着,他又让孩子每天按时来,在厨房里烧起柴火,带着孩子围着火塘阅读,但孩子却时常分心,不是阅读不集中就是脚被烧伤、衣服被烧破。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开始向镇教办反映,尝试着募捐一些衣物给孩子,当地民政部门也从有限的救济物资中分出一点给他们。每到冬天来临之际,他便成了当地政府机关和民政部门的“常客”,学生因寒冷导致辍学的问题有所缓解。

29年中,在教学工作超负荷的情况下,待遇从每天6分工分到每月12元、60元、80元直至最高的200元。尽管如此,他还要用这极为有限的工资帮学生垫付书费。29年中,他已记不清曾经为学生垫付书费的准确数目。

2003年8月20日,是鲁林荣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他被县委、政府特批转为正式教师。接到通知时,他满眼泪水,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2004年,他的事迹被县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被列为全市教育系统学习的榜样,《临沧日报》、《临沧教育》等报刊连续报道他的事迹,鲁林荣的名字传遍了临沧的大街小巷。2006年,他被推选为感动临沧年度人物候选人,他的事迹,被编入“普九”验收的丛书。

弹指间,12年又过去了。12年来,待遇提高了,工作稳定了,孩子长大了,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条件更好学校,鲁林荣一次又一次次谢绝着上级主管部门的好意,仍坚守在拉祜山寨。42年,一万五千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人生能有几个42年?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想到过要离开拉祜山寨到外面去时,鲁林荣说道:“我走了,这里的拉祜孩子怎么办?”

拉祜山寨离不开他,他更离不开拉祜山寨。鲁林荣,他将用一辈子的坚守,做拉祜山寨永远的启明星。芒来山,虽不见桃李芬芳,但满坡的山茶,却在他的照耀下绚丽如霞。鲁林荣,不仅是点亮拉祜山寨的第一盏灯,更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一线最亮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