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感动临沧2016年度人物刘亚琼

更新时间:2021-07-19 10:59:34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活不是我能左右多少 而是有多少在我左右

——临沧市耿马县一中刘亚琼老师侧记

 

耿马自治县第一中学座落在耿马县城西南白塔山上。校园里,40多岁的刘亚琼老师显得单薄、消瘦,话语不多。但是,关于她的故事,却很感人。

18年前,一个纤弱的女子,大学毕业以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从湘中来到滇西耿马,投身边疆的教育事业。

从教以来,刘老师一直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和其他女性一样,刘老师也经历了恋爱、结婚、成家,生子的喜悦。丈夫是电力公司的一名员工,平淡的生活其实是最幸福的,上课、放学、批改作业;接送孩子、孝敬公婆。

2004年,她经历了第一次磨难:上课时,总是觉得心慌、乏力,一检查,患风湿性心脏病,必须做二尖瓣置换手术。年底,在昆明延安医院,以700元的月薪,做了7万元的手术。医生反复交代:不能激动、不能兴奋、悲伤,不可过度操劳,否则,随时会出问题,甚至危及生命。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刘老师没向学校汇报病情,她把这一切隐瞒了下来。出院不久,又走上了讲台,继续担任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刘老师经常超课时的上课、超负荷运转,就连每半年一次的复查,都是利用假期去做的,上课期间从未请过一天假。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2009年10月的一次体检中,刘老师检查出患有右乳恶性肿瘤,并且必须立即手术。而当时的她正带着高三毕业班,离高考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刘老师没有请假。2010年初,正值农历春节、万家团圆之际,刘老师利用寒假这一时间,选择了在临沧市人民医院悄悄地做了右乳切除手术。医生告诉她,肿瘤细胞,5年是个很关键的时间,5年不复发,说明癌细胞清除了;5年复发,将失去治疗的价值。一出院,开学时间也到了,由于教师紧缺,当学校领导问刘老师能不能坚持、或是减少课时量时,手术后的她想到的是学生。她知道学生已经习惯了她的教学方法,高考临近,如果换一个老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于是她选择了坚持。这一年,在刘老师的精心培育下,陈云云同学考出了本校高考数学成绩最高分:120分。

2010年以来,刘老师的婆婆中风,半身不遂,口齿不清,大小便失禁,同时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一直瘫痪在床。刘老师的爱人因为工作关系,常年累月在外面铺路架线,风餐露宿。刘老师的身体因为做过两次较大的手术,一直不是太好,病情不太稳定,十分瘦弱。医生叫她一定要多休息,定期检查癌细胞是否扩散。可是刘老师一边是连续4年担任高三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一边还要照顾病重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常常是上完课回到家里,先看看婆婆要不要更换尿不湿、再给婆婆喂点饭、端屎端尿、一边批改作业一边陪婆婆入睡。除了自身的教学工作,还要带好孩子,还要给老人做心理安抚。每天晚上要起夜换尿不湿三、四次。婆婆去世前,多次紧紧拉着她的手,数度哽咽、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然而上天并没有为这个善良坚强的女人撕开命运的黑幕。让人痛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朝着刘老师一家咆哮而来。2013年8月,刘老师59岁的父亲因患膀胱癌,倒在他热爱了一辈子的讲台上,身为长女,由于上着高三毕业班,担心耽误了学生的前程,硬是到高考结束后,才回到湖南,赎罪般哭倒在父亲的坟头。在深爱的父亲去世的同年12月,患糖尿病、瘫痪3年多的婆婆医治无效也离开了人世。一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1月,患有中风的公公也离去了。在2014年7月的一个晚上,刘老师正在给学生进行着晚自习辅导,正当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刘老师讲解数学题时,后背的剧烈疼痛让刘老师终止了讲课,汗如雨下。学生们关心地问:“老师,您怎么啦,要上医院吗?”刘老师忍住了,说:“没事的,你们继续做题。”但是一次次地强烈痛感接踵而来。刘老师坚持到下晚自习,举步艰难地走出了教室。当晚被连夜送往医院打了止痛针,做了CT检查。报告显示癌症复发了!第二天被转诊去了云南省肿瘤医院,医院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晚期。刘老师再也无法继续给学生们上课了,带着对三尺讲台的眷恋,她再次踏上了与病魔抗争的路程……

在16年的教学生涯中,刘老师做到努力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学情,精心设计环节,把握高考动向。用真善美启迪一颗颗幼稚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生命的里程碑,用满腔的热情和自身的行为示范,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为他们构筑了一座座信念的大厦。她深爱着教育事业,深爱着她的学生。她为人师表,清贫、淡薄、不为名利,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特别是在被确诊为乳腺癌右乳切除术后的近5年来,刘老师不顾身体的安危,一直坚持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担任教研组长及备课组组长工作。16年,刘老师和同事们送走了1200余名高三学生,把山里的孩子送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高校;刘老师数次参加教育教学论文竞赛,把教学实践转换成教学论文,三次获省教育厅嘉奖。

2016年是刘老师到耿马支教的第18年了。这18年有多少个日子,仿佛就有多少道沟坎。这个纤弱的女子用她小小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磨难,用她坚定的信念抗争着病痛的折磨。讲台只有三尺,而她却用生命践行“教书育人”;命运如此残酷,她人性的光辉却温暖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