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19 11:03:44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拉佤一家亲 团结带“大家”
——沧源自治县勐角乡勐甘村一组村民罗三忠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勐甘村一组有这样一个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罗三忠一家。罗三忠全家有5口人,有佤族、拉祜族2个民族。10多年前罗三忠就带领村民开挖“七一”公路、种植乌龙茶发展产业、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等问题,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多年来罗三忠一家彼此尊重各自的民族习俗,罗三忠是家人眼里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堪称全村民族团结的典范。2014年被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委表彰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罗三忠也是云南广播电视台“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栏目5月播出的《拉佤一家亲》精彩故事的主人翁。
爱情到亲情团结一家亲
帕棚组属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勐甘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87户308人,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聚集着佤族、汉族的村寨,性格直率、能说会道的罗三忠虽是拉祜族,但和这里的佤族群众形同一家。1993年,罗三忠与离村寨不到一公里的勐角民族乡控井村民肖安娜结识,并自由恋爱结婚。结婚后,罗三忠夫妻恩爱,一直和老人居住在一起,并生下一女一男。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罗三忠夫妻开始谋划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搞好运输业、种好田、管好茶叶的基础上,发展烤酒、生猪养殖。罗三忠妻子还种植蔬菜,拿到菜市场去卖,成为全村唯一一位种菜拿到菜市场卖的妇女,但罗三忠并没有反对,而是非常支持。在罗三忠夫妻的共同努力下,他家160平方米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家5口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路
2001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罗三忠被大家推选为勐甘村委会怕棚村的小组长。怕棚村主要以拉祜族为主,当时没有从村委会直达小组的公路,要进入怕棚村只能从勐甘二组佤族村寨经过,而佤族的风俗中,过世者的灵柩或者在村子外意外伤亡的人,出殡时不能抬经村寨,因此两个小组的拉祜族与佤族之间常常发生摩擦纠纷。为了消除拉祜族与佤族不利于团结的根源,罗三忠带领大伙开挖了从村委会直通怕棚村的公路,并取名为“七一公路”。勐甘村党总支部书记肖斌说:“‘七一公路’的由来,是因为这条路是由怕棚一组的党员牵头来挖,公路挖通后两个小组间的矛盾纠纷就没有了,达到以路促进团结。”
带头走发展致富路
罗三忠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虽从小居住在大山深处,只有小学文化,但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在家人的支持下,自己白手起家,买拖拉机开始跑运输,从手扶拖拉机到大型拖拉机,再到农用拖拉机,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他发展的历程。在任组干部期间,他积极向上争取树种,发动群众在山地和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几年过后,果树长大了,不仅装扮着家家户户的庭院,大家还随时能吃上季节性的桃子、李子等。不仅如此,针对群众产业单一、经济来源少等情况,罗三忠结合山地资源丰富,积极发动和带领群众调整优化和种植发展茶叶。刚开始,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不愿毁老茶树,也不愿开荒,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他一边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一边带组干部开荒开挖台面并均分到户,发动群众种植茶叶。帕棚组的茶地也由原先的40余亩大叶茶变为540亩的连片乌龙茶,而且还引进企业在地边开设加工厂,让群众看到发展乌龙茶的信心和决心,群众管茶护茶的积极提高了,按照标准统一管理茶地。茶叶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目前,全村经济来源还有核桃、养殖、劳务输出、竹子等,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21元,比2014年的6400元提高了1721元。
家人眼里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
在如何培养和教育子女问题上,罗三忠说:“女儿毕业回家和我们夫妻务农,多了一个劳力,我准备再种点果树、核桃、砂仁,好好经营农家乐。儿子现在念到初三,如果学习好,会一直供到大学毕业。不行的话,让他高中毕业后读技校,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我们这个年代只能骑摩托车,以后他们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车了,不仅会开车,还要会修车。”罗三忠,作为儿子和父亲,他孝敬赡养老人,并以自己的行动认真教育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给家人撑起了保护伞;作为社会的一员,他积极帮助村寨里需要帮助的人,村里没有不认识他的,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无论村里村外都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支书肖斌说,罗三忠一家在我们村里是小有名气的。
罗三忠虽不是党员,但弘扬传统美德,孝敬和赡养老人,人也憨厚老实、能吃苦、勤快、乐于助人,作为乡人大代表,不仅支持村组干部工作,还发挥表率作用,深入群众和组干部中了解群众愿望和诉求,并带头发展产业,搞运输、种茶叶、烤酒、养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很多群众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