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19 11:34:48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爱相“髓”,让生命诞生希望
2016年11月29日,42岁的教师刘晓华,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助一位素不相识的身患血液疾病的9岁男孩的生命。刘晓华成为临沧市教育系统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生命的希望在大爱中得到传递。
刘晓华是沧源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她一直热心公益活动。在一次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中,她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重症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能给病人重获生命和健康。而非血缘关系的相合概率仅为万分之一乃至十几万分之一。要挽救数以万计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生命,就需要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用可再生的细胞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
“那时候就在想,要是自己的一个小举动能挽救一条生命,该多有意义。”
2016年7月,刘晓华与成都的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在经过了高分辨比对和严格的体检之后,她被告知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刘晓华坦言,在得知配型成功之后,也有朋友劝他慎重考虑,因为不了解捐献的过程,她自己也有疑虑。为了消除顾虑,刘晓华着手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全过程,她得出的结论是:整个捐献过程是在血液中提取造血干细胞,身体在短期内会有些影响,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根据红十字会的规定,刘晓华并不知道患者的具体情况,只从红会提供的资料里知道对方的编号、姓别、年龄、病情。
“他才9岁,还那么小,未来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现在我对他而言几乎是挽救生命的唯一希望。疼痛?危险?胆怯?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够成为阻挡我捐献的理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良的秉性让刘晓华更加的义无反顾。
由于年龄增长,刘晓华体重增加得比较快,体检的时候主动脉弓钙化,医生说这是身体在逐渐衰老,建议她多锻炼。为了让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从7月起刘晓华就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保证睡眠,适当运动。每天,沧源体育场都会有一道身影,从最初的慢走到跑跑停停,再到之后匀速慢跑,刘晓华笃定且坚持着,因为她知道,以最好的状态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自己,也是对患者的负责。
通过几个月的锻炼,刘晓华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运动锻炼能让她的整个身体机能得到提升,也包括免疫力。
11月24日,刘晓华开始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接受采集前的动员准备。每天都必须打一针动员针,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再来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再注射药剂的第一天,刘晓华出现了发热、疲惫、浑身酸痛等反应,单这些药物引起的短暂副作用没有吓到这位坚强善良的女人,因为她的心中存着更大善,一个关于生命的拯救。
“水中救人是救人的一种方式,而现在我是用自己身体的能力去救人,救人的道路进一步扩宽。如果能捐献成功,也是为我自己的生命增彩。”刘晓华说。
11月29日,是刘晓华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凌晨五点半,刘晓华就来到采集病房做准备。八点整,造血干细胞开始采集,医生在刘晓华的两只手臂各插一根输血管,血液从刘晓华的一只胳膊抽出,经过血液分离机分离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再把剩下的血液通过输血管由另一只胳膊送回体内。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分离出一百七十三毫升干细胞悬液。采集过程中,由于钙流失比较大,刘晓华多次出现了舌头、嘴唇、面部麻木的情况,但刘晓华始终淡定自如。六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是充满了希望的过程。采集完成后,刘晓华略显疲惫,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将要移植到那名忍受着血液病痛苦折磨的孩子体内,为他带去健康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刘晓华内心雀跃而感动,她突然间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神奇与强大。刘晓华让家人把来昆明之前就买好的玩具拜托志愿者转送给小患者,请志愿者转告患者的父母:“不存奢望,只愿健康。希望爱的种子在他的血液中生根发芽,我在这里默默祝福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六小时后,刘晓华的造血干细胞悬液由志愿者送到了四川成都医院,移植到了患儿的体内。
回到沧源,刘晓华又做回了那个和蔼可亲的普通老师,每天上班下班,教书育人。可也有一些不一样,如今,每逢有相关宣传,只要能抽出时间,刘晓华一定赶去做志愿者。她想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成熟,风险可控,对自身没有不良影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慢慢接受,这样就会有更多在绝望中等待的生命能获得继续活下去的机会。
“多少人的生命历程因病魔而止步;骨髓捐献,抗击病魔的利剑,受捐白血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负起生命之重,从我做起。”刘晓华如此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担当和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