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19 11:36:53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飞出佤山啄新泥 热情洋溢传希望
陈依茸:用信念勾画美好幸福生活
她从贫瘠大山吃百家饭长大到闯入繁华都市拥有自己的事业,她从独影随行到拥有自己的幸福天地,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双手在首都——北京创造了自己的事业,和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但她仍不忘贫瘠大山里有和她一样成长经历的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动员社会力量给予更多大山孩子关心、关爱与支持。她就是从小在佤山成长并热爱佤山、走出佤山并眷恋佤山的普通佤族妇女——陈依茸。
辗转谋求生活 毅力更比山高
陈依茸,1978年1月生于沧源自治县岩帅镇贺科村二组,母亲在她出生不满一岁时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父亲身上,父亲又常年生病,茅草屋下六兄妹相依为命,因为人口多、劳力少,又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她经常到村里讨饭,村里人看她可怜,有什么都拿给她吃。“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陈依茸不仅很早就学会赚钱帮家里减轻负担,还供自己上学。
“小时候经常和同伴一起上山采野菜和野果充饥,有时找到野芭蕉,因为吃的太快,都快被噎死……当时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吃上一碗米饭。”“从村里到小黑江检查站走8公里小路,把在山里找到的野菜、野果背去小黑江卖。有时运气好一天能卖2块钱,不好时最多卖3毛钱,但1毛钱能够买2本作业本和很多水果糖,但我几乎没舍得买糖吃。”“因为赚的钱少,肉都是几元钱一市斤,只能买牛油,一块钱就能买一大片,够全家人吃上一个月。”陈依茸向我们讲述童年的往事。回忆往事,她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她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有很多乐趣和欢声笑语,更加磨炼了毅力,让自己努力冲破鸿沟继续前行。
陈依茸虽是半工半读,但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不错,考上高中后因交不起学费,最终没能完成学业。她心想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唱歌跳舞,便进入了当时的县文工团,拿到了第一份工资,并有幸成为团里代表佤族到北京中华民族院表演的一员,即使乘火车坐硬座到北京,她和大家一样都感到从没有过的高兴和激动。她自豪地说,到北京后虽然脚上穿着拖鞋,但我们身着佤族服饰的20多个姑娘、小伙大放异彩,在参观天安门时跳起《阿佤人民唱新歌》,一下子让首都人民和各地游客知道了佤族,新闻媒体还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陈依茸还先后到临沧市歌舞团、云南省歌舞团和昆明艺校(半工半读)学习,并分到北京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不久她又改行到饭店学销售,一路走来,工资一年比一年增加,但她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遇到别人的冷眼相待、拖欠薪水、打官司等问题,但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在北京的生活,依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繁华中放色彩 弘扬民族文化
在北京努力工作的陈依茸,找到了关心、疼爱自己的伴侣。2008年在北京市朝阳区开了一家以佤族人心灵的家园为主题的菜馆——西古部落。刚开始生意不错,但因为没太多经验,管理跟不上,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之后与他人合伙把西古部落改成火锅店。她投入大量心血和精力,但仍被无情的剔除。
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本,陈依茸又再次与他人合伙开了猜火车电影主题餐厅,餐厅以国际风格设计加佤族元素,餐厅主打西南菜和佤族菜,猜火车餐厅曾经获得世界设计三等奖。在这里让她学到很多东西,也结识了很多朋友。
带着对佤族文化的深厚感情。2013年初,陈依茸与猜火车电影主题餐厅解除合约,在北京市东城区香饵胡同20号院租了一家二层小院,再次把西古部落佤族主题餐厅经营起来。从外观上看与周围房屋建筑没什么区别,都是老北京房子,但时不时传来的牛铃铛声,抬头一看“西古部落”。走进屋内,简洁而温馨,地板、墙面、座椅全部是木制,还摆设书架,一面墙上悬挂和粘贴着上百张孩子照片……虽然加上楼上的阳台仅200平方米,却布置得非常有条理。餐厅还设有店长、厨师长、厨师、服务员,而且百分之九十是云南人,几乎都是佤族。
陈依茸说,我在北京开这个佤族餐厅,就是希望把西古部落作为在北京展示和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我们佤族的美食、歌舞、服饰等,把我们的佤文化推介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佤族和佤文化。希望“西古部落”能让和我一样在外打工的佤族同胞,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
西古部落,是陈依茸多年来的梦,是她多年心血的结晶。它以展示佤族服饰、歌舞和饮食文化等享誉当地饮食界,拥有稳定的客源,2016年底被评为北京东城区最有影响力的民族美食文化餐厅,《东方美食》、《中国烹饪》和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采访报道过。
“依茸不仅人好,还非常有爱心。她非常照顾在北京打工的云南民族朋友,通过手机短信、QQ群、微信群,组织周末聚会,让漂泊在外的我们不会那么想家。现在到她家聚会的不仅有沧源和西盟的佤族,还有云南其他地方的傣族、拉祜族等,大家都把西古部落当成自己的家。”在北京云南原生态火锅店滇草香推广佤王宴的田姐感慨地说。
感恩乡亲父老 聚温暖行善事
陈依茸离开大山,走进繁华都市,用智慧和双手在异乡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可以说,不愁吃不愁穿,但她并没有忘记养育她的乡亲父老,以及和她一样忍受贫困的孩子们。
陈依茸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够吃够穿,但想到小时候的艰难,心里总是酸酸的。特别是家乡有的孩子还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我就想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点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到他们。
自2004年以来,陈依茸一直资助在沧源自治县岩帅镇贺科村一位父母双亡和奶奶生活的孤儿——陈艾那,目前小男孩已上五年级,而且成绩非常好。陈依茸在餐厅里显眼的墙壁上制作了爱心贴,把自己与帮扶学生的合影和收集到的贫困学生花名册(资料)粘贴出来,呼吁自己的朋友和来餐厅就餐的人们献上一份爱心,共同关注和支持佤山的贫困学生。不仅如此,她还带出100多个从家乡外出打工的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已在北京各行各业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
“自从2005年来到北京后,依茸姐就一直帮助和关心我,西古部落就像我们在北京的家。每次有时间都到西古部落聚聚。我们希望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事业,为我们的家乡做一些贡献。”家在勐省镇农克村一组,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任前厅主管的田小英感慨的说。
陈依茸常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能通过西古部落佤族餐厅,有更多的人去了解我的家乡——沧源,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主任张良荣认真地说,在我们支部,依茸是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共产党员。她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各类党员志愿活动,为街道工作尽心尽力做实事,还带动员工开展环境维护。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她还自己掏钱出运费或多次往返沧源,将募捐到的物资送到家乡,送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手中。
据了解,多年来陈依茸以每年3到4次的频率,把自己和动员到的物资捐赠到沧源自治县、永德县、耿马自治县,以及普洱市西盟县和缅甸部分学校贫困学生手中,每次发放物资折合人民币达十多万元,而且募捐活动仍在持续,从未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