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感动临沧2017年度人物杨绍昌

更新时间:2021-07-19 11:38:36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山村里来了“贴心人”

——记沙河乡陈家寨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绍昌

 

    “杨书记帮我们建房杨书记和我们一起修路引水杨书记教我们遵纪守法做文明人杨书记领我们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呼“杨书记”的干部,名叫杨绍昌,中共党员,现龄57岁,是双江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干部。2015年9月,临近退休的他,被组织选派沙河乡陈家寨村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二话没说立马进村。

陈家寨村距县城16公里,全村共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97户200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0户796人。面对陈家寨村贫困面大增收项目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饮水困难、部分群众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困难,杨绍昌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与群众交心拉家常,与村“两委”、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摸底,共商脱贫举措。通过了解村情、组情、户情,他积极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开展讲政策、建民居、谋产业、抓环境、调纠纷等工作,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他是党员干部的排头兵”。杨绍昌深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好党员干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他通过多方争取45万元资金建成党员活动室180平方米,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他通过会议、远程教育播放教学专题授课、技术培训等形式组织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让村班子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他积极筹措资金7万余元,与陈家寨村姬松茸种植合作社合作,建成集体所有的姬松茸大棚3个,实现了集体经济的“零突破”积极推行干部挂钩贫困户“双承诺”制度,牵头制定村规民约“三字经”成立党员互助组,组织栽种“党员示范树”,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他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引领人”。驻村后,他走村串户,和村民聊家常、谈农事,驻村不到一个月就成了群众的“老熟人”。他带领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动贫困群众改造危房、建设新居,及时“抢报”贷款和“抢购”建设物资,为 171户建房户每户申请到了5万元的贷款,与相关企业协调筹措资金30余万元,抢购了150多万匹砖1000多方沙子、100多吨钢材,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启动建房100余户。他积极协调水泥400余吨支持建房户建房引导群众统一采购建房所需建材,为每户节约建房成本2000元。目前,陈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已经全面启动,并有168户入住

  杨绍昌与村干部研究提出了“培育好新型产业,巩固提升好传统种养业”的产业发展思路,把扩大姬松茸种植规模和发展桑蚕养殖作为加快贫困户致富的重要举措,帮助贫困户成立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垫姬松茸种植大棚,目前,全村入社贫困户达80余户建成姬松茸大棚48个,种植桑树600亩,养蚕180床。

杨绍昌深知,“只有干出实绩,群众才会信任你”。他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500余个,修建进村入户路 19.4公里,机耕路12公里,成为广大群众的“连心路”带领村组干部和工作队钻刺篷、爬险坡,终于在离村19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争取建设资金60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800余个连续5天与群众吃住在山抬水管、挖沟渠,完成了人畜饮水建设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了充足、卫生的自来水。主动请示汇报,争取项目垃圾焚烧,并制定垃圾清运保洁机制,使容村貌焕然一新

他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为干部群众架起了“连心桥”。他始终以真诚的心与群众相处,关心关爱群众,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群众把他当成了亲人。在他回城办事时,经常会有陈家寨村的很多村民到他家串,每次他都杀鸡做饭、烧水泡茶热情招待,两年来,到杨绍昌家串“亲戚”的陈家村群众达100多人次。“老杨下村工作,认了很多亲戚,这些亲戚经常来,我家现在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他的妻子说。当部分贫困群众因建房投入等因素影响,一时交不出新农合、新农保两项保险时,杨绍昌回家与妻子商量后,利用家中省吃俭用5万元积蓄为贫困群众先行垫“两险”使群众来年医疗有了保障。“杨书记最会关心老百姓,最会帮助老百姓做事,他是我们的贴心人”。这是群众对杨绍昌的评价。

两年来,临近退休的杨绍昌始终满腔热情,心系群众、情牵百姓,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着“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陈家寨村,杨绍昌的脱贫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