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感动临沧2018年度人物李志华

更新时间:2021-07-19 15:10:32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大山里的一根扁担  一盏明灯

“我在布朗山从教38年,这些年布朗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待遇提高了,少数民族孩子都会说普通话,我愿意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布朗山的教育事业!”来自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丙乡邦歪小学的布朗族教师李志华站在云南省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活动的领奖台上,深情讲述布朗山乡村学校的故事。

1962年,李志华出生于双江自治县邦丙乡邦歪村,距县城104公里,距乡政府32公里,是全国七个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村之一。70年代,人民生活困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发展滞后,大多数布朗族都不会讲汉语,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了决心,努力学习,一定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他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家乡任教。

80年代的小学,校舍简陋,窗破瓦漏,学校没有钱修缮,上级部门也拿不出维修费,李老师和赵校长三番五次求助于村支书,通过发动村民,和泥补瓦,自行对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校舍进行修缮,并千方百计克服了缺少桌椅板凳和教学设备等重重困难。就这样,在这个深山沟的教学点,守着青山,守着孩子们,李志华一干就是38年。

当时山里的孩子因家庭困难,学生辍学现象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入学,他走遍全村的每家每户,翻山越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时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他还会同家长争吵。由于乡亲们生活困难,推迟缴纳或者缴不出学费的家长不少,许多年来,他甚至瞒着家人,从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中为孩子们垫付费用,直到实在瞒不下去了才告诉家人,为保证孩子们不辍学,他带着孩子们摘茶、砖窑搬砖,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一点学费、生活费。最终,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

清贫,是李志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乡亲们都住进了漂亮的楼房,而他还住在其父亲三十年前建盖的砖木老瓦房,尽管生活拮据,家里开销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他承担,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38年来,他先后资助100多名学生,金额近万元。

   教学中,他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亲自制作教学工具,给优生“锦上添花”,又给学困生“雪中送炭”。教育中,他关心学生,从不放弃每一位学困生。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但李志华却是全县教师学习的榜样。他培养出700多名布朗山村孩子,有20多名走上了工作岗位,600多名孩子进城务工实现脱贫,还有20多名回乡创业,成为致富能手。201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2018年7月,参加“关爱乡村教师百人计划”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优秀学员”称号。2018年9月,荣获云南省教育厅颁布的“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