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感动临沧2019年度人物李有清

更新时间:2021-07-19 16:02:30来源:临沧市文明办

不忘初心乐奉献  老骥伏枥美夕阳

 

1970年,李有清参军入伍。1974年6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作为副连长的李有清,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李有清也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直到今日,他的下巴和左胸仍残留着两片玉米粒大小的弹片,国家民政部给予他颁发了残疾军人证。

1982年,李有清转业回地方,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临沧地区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因历史原因等因素制约,李有清的家乡赛罕自然村仍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看着这里的852名布朗族群众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李有清暗自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赛罕村的落后面貌。

李有清决定号召赛罕村群众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集资架电。当得知至少需要6.4万元才能架通电路时,他又犯愁了。以当时赛罕村的经济情况,要一次性筹资6.4万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把心一横,决定帮助乡亲们架电线。他找到邦丙乡信用社,以自己的工资本作抵押,贷出了6.4万元的“巨款”,并向信用社承诺三年内还清贷款。全村的布朗族群众被李有清的义举感动了,纷纷表示一定要省吃俭用,在三年内凑齐集资款。

赛罕村濒临河谷,光热条件好,山地宽广,土壤肥沃,多年来却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增收渠道单一。为了调优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李有清以身作则,先种先行,带领布朗群众大力发展甘蔗、核桃、坚果、咖啡等新兴产业。

为了争取群众支持开挖产业路,李有清苦口婆心地和群众摆事实、讲道理、算收入账,先后开挖甘蔗产业路20多公里。现在赛罕村仅甘蔗一项,收入就达300多万元。

2014年,脱贫攻坚大会战在双江打响,李有清又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协助乡党委政府及村组干部做好赛罕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在布朗族群众传统观念和习俗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李有清引导乡亲们移风易俗,树立新风,使赛罕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全面改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丫口村赛罕自然村甩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目前,赛罕村共有农户209户883人,现已发展种植甘蔗1449亩、核桃630亩、坚果1700亩、咖啡1310亩、茶叶110亩。2018年末,经济总收入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20元。

而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李有清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个走出赛罕村的国家工作人员,力所能及的为乡亲们办一些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所有的布朗族群众都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