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22 09:14:18来源:临沧市乡村振兴局
先进个人
1.杨志厅 沧源佤族自治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
基本情况:杨志厅,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3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沧源自治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
主要事迹: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杨志厅同志带领着县委一班子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破难题、补短板,攻城拔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贫困县顺利摘帽,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他着重以处级干部、科级干部、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四支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抓手,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汇聚了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他有着敏锐的机遇意识和市场嗅觉,把中央的大政方针转化为沧源发展的重大机遇,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推进各项产业发展,做活了贫困户增收大文章。他亲力亲为,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亲自带领群众开展建新拆旧、整理庭院、打理菜园、铺设入户路等工作。在他的示范带动和督查推动下,沧源的脱贫攻坚工作于2019年4月30日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翻开了佤山沧源跨越发展新篇章。2020年他把脱贫攻坚作为打基础、促跨越发展的机遇,全面改善沧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擦亮村庄形象,以“鲜花盛开”的村庄、沿边小康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人畜分离、建厕改灶、种花种菜”,2020年3月沧源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年10月获评“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他带领沧源在全市率先实施“户户清”“项项清”“账账清”行动,全面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顺利通过省级脱贫成效考核。
2.李本菊 临沧市扶贫办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基本情况:李本菊,女,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10月出生,1991年8月参加工作,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派驻凤庆县雪山镇蹲点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担任蹲点督导组组长。现任临沧市扶贫办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主要事迹:李本菊同志于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被市委选派到凤庆县雪山镇蹲点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担任蹲点督导组组长。她是雪山人民的“李大姐”,用5年1600多个日夜,用心用情,改变雪山贫困面貌的人,为当地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一是为解决农产品滞销,2016年首创扶贫爱心茶和爱心古核桃,并利用雪山古树扶贫爱心茶众筹的资金帮助217户政府兜底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雪山率先兴起农产品消费扶贫的热潮。此经验被省市推广,目前临沧爱心茶消费扶贫达1.7亿元;二是在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蹲点督导期间,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23件实事,并率先掀起消费扶贫热潮,带动群众增收5000多万元,走访农户7000多户,一沓沓的车票记录下了那些帮扶路上的感动瞬间。在群众中赢得“有事就找李大姐”的口碑;三是组织编撰脱贫攻坚宣传稿件推送给省级及以上媒体使用300多篇,使用次数达500多次;四是带头编辑《扶贫情》、《蹲点督导》、《临沧脱贫攻坚》及《临沧市脱贫攻坚金点子》等系列丛书共计400多万字,认真总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点点滴滴;五是协助完成临沧市脱贫攻坚纪实馆400多平米的建设并已顺利开馆,目前已有4万多人到馆参观学习;六是扎实抓好所分管的就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并圆满完成,助推全市提前一年整市高质量脱贫。李本菊是一位平凡的人,但她却做着不平凡的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用心用情导、用智用力战,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她的事迹先后12次被云南省扶贫热线、云南网、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扶贫网、中国扶贫刊载及被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报。2018年,她被临沧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2019年,她被云南省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2020年,她的扶贫事迹被云南省脱贫攻坚专题片《脱贫在今朝》入选。5年来,她没有对患癌丈夫悉心照顾,也没有对80多岁的母亲尽孝道,但她以爱心作为支点,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想办法、出实招,忘我工作,不负组织所托,发挥了作用,作出了成绩,2021年她被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用5年的足迹释义了“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的临沧作风,为基层干部树立了标杆,作出了榜样。
3.罗宇鹏 生前系耿马自治县大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基本情况:罗宇鹏(已故),男,白族,中共党员,1977年12月出生,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16.02—2017.07在耿马自治县大兴乡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乡长,2017年7月6日,罗宇鹏同志在公务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39岁。
主要事迹:罗宇鹏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2016年2月,罗宇鹏到大兴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时,正是脱贫攻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时候,群众缺产业、缺技术,全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乡上缺项目、缺资金,成为摆在罗宇鹏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看着群众希望早日脱贫的期盼目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群众早日脱贫。“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这是罗宇鹏到大兴乡任职时说的一句话。上任的第一个月,罗宇鹏就跑遍全乡5个村,多次进村入户与村“两委”成员、群众作宣传动员,问计发展,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致富对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以实施“225”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进入2016年5月以后,随着建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全乡各脱贫攻坚主战场,处处呈现出“山乡齐涌脱贫潮,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动人景象。谁也记不清有多少日子,罗宇鹏亲率干部群众蹲守一线现场,指挥协调解决难题,帮助群众建房发展产业,村村寨寨只见到他身穿迷彩服往来奔走忙碌的身影。10月,当连绵阴雨影响建房进度时,为了加快群众安居房建设进度,他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协调全县制砖企业集中时间,向大兴乡供应建房用砖500余万块,协调建房技术工人300余人支援大兴乡贫困群众危房建设。11月15日,当全长24公里的环乡公路建设时,为加快进度,罗宇鹏更是吃住在工地,创造了1个半月如期完工的神奇速度。2017年7月6日,罗宇鹏同志在公务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39岁。可以告慰的是,罗宇鹏等乡村干部的付出换来了大兴乡面貌的改变,昔日山高坡陡、闭塞落后的高山腹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4.毕起美 临翔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基本情况:毕起美,女,彝族,中共党员,1987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3年11月参加工作,2017.03—2019.07由临沧市人民检察院下派双江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现任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主要事迹:毕起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她毅然回到家乡工作。2017年初,尚在哺乳期、和丈夫分居两地的毕起美主动申请深入扶贫一线,她带上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义无反顾走上“一家三代”驻村扶贫的历程。在担任邦界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期间,她以村为家,以敢叫旧貌换新颜的勇气,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带领村“两委”成员,团结工作队员,用心用情用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使总投资达2300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00万元的村组公路硬化项目等一大批扶贫项目落地实施。结合资源优势,毕起美亲自代言、发展茶产业,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实现 “造血”扶贫,使邦界村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47.91%降到了0,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小康村”。她被邦界村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新妈妈”,先后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现金16.8万元,捐赠物资折价共计达60万余元,帮助邦界完小建成投资10万余元的爱心书屋1间,做到扶贫扶志一起抓。如今的毕起美已回到检察院工作岗位,但她参与扶贫的心没有放下,追梦的脚步没有停下,她仍然牵挂着邦界村的人民群众,就在2020年7月,毕起美应邀走进央视CCTV3《幸福账单》栏目向全国观众讲述她的扶贫故事时,她仍不忘让节目组品鉴邦界茶、向全国观众推介邦界茶。2020年10月,她带领群众拍摄的微电影《一芽三叶》荣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公益作品奖”。
5.李忠玉 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临翔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基本情况:李忠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5月出生,2003年3月参加工作,2018.03至今派驻临翔区凤翔街道中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现任临翔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要事迹:李忠玉同志驻村以来,团结和带领村“三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工作,如今的中山村已实现贫困到小康的华丽转身。一是建堡垒强引领。抓基层党建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中山村党支部获2019年云南省级基层示范党组织;宣讲党的政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12次,乡村振兴宣讲15次、农村大讲堂13次、三讲三评10次,化解矛盾纠纷46件,解决就学困难2户,劝辍学返校5人,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抓基础设稳根基。修缮村组道路、管理水源,建设5个活动场所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抓农危改工作,拆除重建187户,瓦顶改造198户及易地搬迁30户;规范保洁制度,建立11个垃圾池,2个卫生公厕,2个污水处理设施等,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三是抓产业保增收。抓实1820亩露地蔬菜,500亩火廉菜、380亩桑树,300亩草果,500亩竹子种植工作,动员省外务工4人,就近务工20余人;依托中山竹艺馆,成立合作社和发展旅游业,动员485名群众入社,原创产品40余件,接待服务380余次游客数万人,组织参加云南文化博览会等,完成外宣信息30余条,中山村非遗特色旅游项目获全国2019民生示范工程。 四是抓文化扶贫促精神脱贫。组建8支文艺队伍,培训20余次,举办6次文艺汇演,创作《你我一起》、《幸福就在实干中》、《乡愁》等6首民生歌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6.杨世荣 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党支部书记
基本情况:杨世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2月出生,现年64岁;1973年担任大树村上村组保管员,并先后担任副队长、队长、组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支部书记。
主要事迹: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杨世荣同志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不破楼兰终不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牢抓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担任村支书主任的20年间,大树村共修成12条60公里道路,7个小组均已通达。通过七年东奔西跑的拉锯战,忙回至大树上村组9.4公里通畅公路于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这是杨世荣一直以来坚持谋发展挖穷根的举措。大树村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和“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增收有潜力”的发展要求,确立了“种养相加、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三树(核桃树、茶树、板栗树)一叶(烤烟)一药(龙胆草)一禽(土鸡)”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着力绿色扶贫,扎实推进产业强村富民行动。现在大树村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县山区行政村的前列,林下土鸡养殖产业发展成为了“一县一品”工程示范村,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01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12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6.3%下降至2019年底清零。今天的大树村风气清朗、邻里和谐、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良好,一派欣欣向荣新农村新景象,杨世荣被称为“脱贫路上领头雁、群众心中贴心人”。
7. 张建国 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勐
捧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注:省级直属单位)
基本情况:张建国,男,1985年10月7日生,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200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检查员、干事等职务,现任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勐捧边境派出所副所长,一级警司警衔。
主要事迹:戍守边关18年,张建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忘初心使命,他迎疫而上,用血肉之躯筑起疫情防控钢铁长城;他守土戍边,用忠诚热血守卫祖国边疆安全稳定;他为民解忧,用真心真情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6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提名奖。2020年,因疫情防控成绩突出,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一等功,并赴北京参加全国移民管理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2017年,张建国在走访研究勐捧镇7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后,决定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村群众“靠山吃山”,从村里农产品入手。他积极联系有丰富种植经验的专家讲师到辖区村寨传授经验,还邀请了甘肃省养猪专家到村指导,提升农户饲养技术。张建国任职以来,共发动种烟农户468户、实现烟叶经济总产值514万元,完成甘蔗种植453亩,实现甘蔗总产值603万元,饲养并出售生猪3790头,扶持了1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所辖村寨群众的经济来源问题,经过张建国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截止2020年,勐捧镇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张建国还致力于帮助辖区贫困学子,2008年,勐捧边境派出所将辖区“孤儿”李光仙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当时借用勐捧边境派出所工作的张建国,自此有了新的名字——“橄榄绿爸爸”,定期上门辅导功课、开展亲情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发动所民警和辖区群众为李光仙筹集善款25000余元作为其学费生活费。2017年9月,不负重托的李光仙考取了江苏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张建国时刻惦念着贫困学子李光仙,得知今年6月份大学专科毕业的她被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录取后,张建国迅速发动身边资源,将募集到的4万余元学费送到她手中,帮助她完成顺利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