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28 17:18:14来源:临沧日报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四个主体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14万人,占总人口的47%。四个主体民族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各民族在党组织带领下,思想融通、文化融汇、组织融入、感情融洽、发展融合,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走出了一条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双江之路”。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6.93%降至目前的0.53%。
该县以群众为主体,通过推广“六个共同”(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管理模式,将该经验拓展到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各个村寨之间、各民族之间、邻里之间形成一种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构建起新时代“三个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宿感,生动诠释了边疆民族地区维护团结稳定、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加强选拔配备,注重用少数民族干部做少数民族工作,实现情感交流零距离、工作沟通无障碍。在县内事业人员招考录取中,对拉、佤、布、傣族考生的比例给予适当倾斜,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每个村至少安排3名熟知当地民族习俗、历史与现状的少数民族工作队员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做民族工作。
坚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多元民族文化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在农村,充分发挥村组活动场所的综合功能,各族群众相互学唱(跳)民族歌舞;在城区,每年泼水节,各民族相互邀约串寨,交流文化和生产生活;在学校,编创了拉、佤、布、傣族韵律操,进行全面推广。坚持把茶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提升民族特色旅游村寨6个,建成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6个,实施国家旅游扶贫重点项目5个,年均接待游客数、文化旅游总收入增幅均在25%以上,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将产业发展作为直过民族聚居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帮带力度,积极探索“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5+”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烤烟、甘蔗、茶叶、核桃、畜牧、渔业、林下产业、运输等特色产业。谋划好“短平快”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多村多品”产业建设,积极发展冬早蔬菜、优质瓜果、种桑养蚕等增收致富产业,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产业化基地达9亩以上,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2019年,全县直过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76元,增幅18.2%,高于全县增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探索和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在各自然村建立乡村振兴理事会,由各民族的“头人”担任理事会成员,让各民族最有威望的人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淘清“人的资源”清单、“物的资源”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产业发展不断兴旺,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文明新风不断养成。目前,共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551个,村村寨寨的“头人”、能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