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双轮驱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齐步走”

更新时间:2021-07-28 17:19:39来源:临沧日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在做好脱贫攻坚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基础上,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开深入探索和实践。
  “四个清单”摸清家底,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结合点。围绕乡村振兴中“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农村发展活力如何激发”和脱贫后如何巩固等关键问题,立足“以下为主,坚持乡村自我振兴”两个基点,以自然村为单位,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自下而上摸清“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把每个村的家底摸清楚,把当地最大的优势、最大的产业找出来,把制约地方发展的最大问题研究清楚,把当地最想做、最有条件做的事情列出来。通过梳理汇总,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个清单”数据库,形成规划项目1.1万个,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摸清了底数。
  “万名干部规划家乡”共谋发展,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定位点。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利用节假日回到农村,完成了对城市、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规划编制,让每个村都有了专属的“美丽愿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同时,把乡村振兴的远景目标嫁接到脱贫攻坚成果上,坚持把“美丽”作为重大民生来办,作为大事业来干,把“美丽”的内涵用好,充分发挥和利用“美丽”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形成了一批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以旅为媒、以业为富、以美为荣、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美丽村庄,真正把农村的“美丽”变成“金山银山”。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发力点。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益经验,结合临沧实际,在全市选定100个乡镇驻地村、100个公路沿线村、100个产业村、100个旅游村、100个特色村,发挥政策示范、机制示范的引领作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探索出“两种方式”治理农村污水,“三种模式”处理生活垃圾,“三三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通过努力,2019年全市15个村入选省级美丽村庄、50个村入选市县级美丽村庄,美丽村庄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动车组”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点。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全市在提升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中,着力打造“动车组”模式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级党组织成为“自带动力、自带制动”的“动车组”,推动每一名党员、干部成为自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战斗单元”。2019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凤庆县安石村、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闷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