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29 10:12:26来源:云县扶贫办
安乐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硬仗,后续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决战决胜的关键之战。如何才能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是当下各级领导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要求,中共云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董琴、茂兰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富斌组成调研工作组,深入茂兰镇安乐村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如何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社会融入和治理、易地搬迁带动乡村旅游等后续扶持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深入研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短板,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异同,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措施,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实现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
一、基本情况
安乐村位于云县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是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素有“五里一塘、十里一哨”之说。“安乐村”是从康熙年代“挨罗箐”雅化而来,寓意“安居乐业”。安乐村山环水抱,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不仅让安乐村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还有双龙戏珠的气势。安乐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在当地有句气候谚语:“冷哨街,热茂兰,不冷不热安乐塘。”就是对安乐村气候的一个印证。
安乐村属云县茂兰镇,是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全县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地处云县城东北部,茂兰镇政府北部,距云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茂兰街10公里,国土总面积31.71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0户33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0户991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傈僳、拉祜、白等5个民族。共有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56名党员。2015年以前,云县茂兰镇安乐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低,碎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缓慢,人居环境脏乱差,群众综合素质低,积极性不高,“贫困”、“落后”和“愚昧”成为安乐村的代名词。2017年以来,安乐村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着力实施组织振兴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扎实开展党建扶贫“双推进”,探索出以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型步伐的乡村振兴之路,安乐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旗插在基层一线,树立了标杆。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282.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300元,将昔日“茶马古道”上的荒凉山头改变为 “小而净、小而美、小而宜居”的安乐窝,“安乐”可谓之“安居乐业”。2018年5月10日,陈豪书记在视察安乐村时说“像安乐村这个村庄,完全有条件开发成旅游特色小镇”;“如果云南的农村村镇建设都达到安乐村这个水平,乡村振兴就可以实现了”;“实施乡村振兴,云县要先行一步……”。安乐村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二、主要做法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紧扣“六个精准”,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推进安乐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首批贫困村出列。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安乐村统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以打造“小而净、小而美、小而宜居”美丽村庄为目标,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基础,抓实人居环境建设,使昔日的荒凉山丘变为了如今的美丽山村。虽然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但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组织强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综合发展能力超过一些非贫困村并呈逐步拉大差距趋势,基本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规划建新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安乐村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围绕“彝家风情、茶马文化、宜居安乐”的总体定位,遵循一次规划,多规合一,分布实施的原则,确定“一园一库一通道一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把人居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一是突出资源整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村级“四位一体”、省级示范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共搬迁安置155户6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91人,昔日的荒凉山丘变为如今的美丽旅游小镇。二是突出道路建设。硬化村道、入户路2.19公里,硬化老寨子道路400米,新建桥涵3座,农户实现入户道路硬板化,彻底解决出行难题。三是突出房屋建设。完成搬迁安置点老寨子危房改造42户,旧房改造提升1户;以政府统规、农户自建的方式,完成搬迁安置点新建住房、拆旧、改厨、改厕、改圈155户。四是突出公共设施配套。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规划布局好、产业特色好、配套服务好、村容环境好、精神生活好的“五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太阳能污水处理厂1座,建设污水排放沟渠4.2千米,摆放仿古铁艺垃圾箱18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建成饮水工程1个、公厕1座、村史室1个、农家书屋1个、村卫生室1个、篮球场1个、文化活动广场1个。五是突出村庄美化提升。实施村庄绿化美化环境提升工程,种植绿化树900余棵,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完成清杂去乱2500平方米,增花补绿2014平方米,传统价值观等彩绘263平方米,制作中华十德、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节气、廉政文化石48块,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水车3部,打造文化节点3处,通过营造厚重的文化氛围,让村民通过耳濡目染,让习惯成为自然,使其更好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整合资源抓产业,实现产业扶贫组织化。安乐村党支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易地安置点本着“挪穷窝与换穷业”,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生态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按照“小而净、小而美、小而宜居”的要求,围绕“彝家风情、茶马文化、宜居安乐”的总体定位,巩固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挖掘利用自然生态、彝族民俗、茶马文化、手撕鸡特色饮食等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娱乐、农事采摘等旅游项目,抓实乡村旅游产业,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目前全村共有核桃1.26万亩,茶叶1903亩,烤烟713亩,中草药种植基地30亩,甘蔗200亩,种植枇杷、冬桃、杨梅等经济林果330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029亩,种植高价值经济林木2.22万株。打造手撕鸡品牌1个,引进外商投资1200万元,建成集茶叶加工、销售、茶旅文化餐饮文化为一体的茶庄园1个。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涌利养殖家庭农场入股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2万元,帮带群众发展种养殖业76户225人。
(三)支部领路聚合力,实现就业扶贫组织化。突出党建引领,在选优配强班子的基础上,探索聘任乡村振兴主任助理,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在推动就业扶贫组织化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就业服务工作站,由乡村振兴主任助理为村级就业扶贫业务员,明确14名村民小组长兼任就业扶贫信息员,扎实抓好意愿排查、政策宣传、就业培训、转移输出等;广大党员带头宣传政策、推荐岗位、护送人员、外出务工,拓宽收入渠道,促进群众增收。2019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就业培训2期450人次,参加镇党委就业培训4期320人次,发放宣传手册700余份,共开发准公益性岗位保洁员17人,成立环境卫生保洁队1支,2020年以来共输出劳动力720人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针对不能外出和不愿外出且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认真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贷款政策,全村共组织申报创业扶持贷款48户80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的帮扶政策力度很大,政策倾斜幅度较大,贫困群众得到了很多福利性政策实惠,“两不愁”“三保障”彻底得到解决,部分贫困群众感觉现在已经衣食无忧,对党委政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等靠要思想突出,处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临界的一般户心态失衡,容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形成对比,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对抗心理,争低保、争当建档立卡户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奉为“绝招”,认为“张口叫穷、伸手要钱”实现脱贫,不思进取,希望“敲锣打鼓”实现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二)乡村建设发展人才匮乏。乡村振兴说到底要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靠人才振兴。安乐村在乡村振兴中遇到了本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难度大的问题。主要因为过去安乐村自然基础条件薄弱,能力相对强的人才资源都外出发展了,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家乡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时而出现季节性用工荒,缺乏技能型人才,缺乏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军人物。
(三)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安乐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生产用水和产业发展生产道路滞后,安乐村大部分土地处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带,水源点相对远,修建和维护产业发展道路和农田灌溉沟渠难度较大,脱贫攻坚以来,切实解决了一部分产业道路和农田灌溉问题,但大部分土地依然要靠天吃饭,与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要求差距甚大。虽然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搬迁群众当前的生活、就业和发展问题,但如何强化后续帮扶措施,注重环保、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巩固扶贫成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招商环境缺乏吸引力,招商引资难。安乐村粗放化、碎片化的产业现状给招商引资增添了诸多困难。发展相对大的产业主要有茶叶与泡核桃,可两个产业均处于粗放化发展阶段,例如泡核桃产业,规模上来了,但是管理粗放,不注重品质更新,没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差距很大,在易地安置点打造乡村旅游,缺乏乡村旅游的吃、玩、购等要素建设,产业发展融资难,招商引资缺乏吸引力。
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两大重要战略性部署,两大战略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效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在两大战略交替实施的重要时间重合阶段,两大战略有效对接质量直接影响着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条件。结合云县茂兰镇安乐村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短板,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管理有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搬迁脱贫。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方向不偏、道路不移,才能如期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发展生产、易地扶贫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整体,都必须统一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安乐村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是取得工作实效的关键,通过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找到更多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切合点,找准最大的公约数。要加强各项扶贫政策特别是对易地扶贫搬迁保权益政策的广泛宣传,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彻底打消搬迁户顾虑;明确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政府和群众的责任义务,切实履行搬迁安置与拆除复垦“双签协议”,同步推进搬迁安置与拆除复垦;强化后续服务,通过统一采购、社会捐助和集中装修,降低搬迁成本;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杜绝“住新不腾旧、新旧两头占”现象;根据建设方式和土地使用权性质,积极稳妥开展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依法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
(二)坚持“两基”同步,提供均等服务。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是保障搬迁群众全面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跟不上,搬迁群众就安不下心来。要对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明显缺项、存在短板的积极改进。要统筹考虑安置区规模、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与城镇同一标准、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达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网络,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污水处理设施“五通六有”建设标准,确保搬迁群众和城镇原住居民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三)强化就业帮扶,促进可持续发展。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要通过政府政策扶持、项目扶持、群众的主动作为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后续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扶贫车间。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扶贫车间政策支持要与带贫成效相挂钩,优先安排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至少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要用于安排贫困劳动力。要拓展龙头企业就业吸纳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精准对接、因户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对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和龙头企业,可在减税降费上给予优惠,通过扶贫周转金贷款、提供免费岗前培训、厂房租赁减免、土地出让地价优惠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要不断强化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靠勤劳的双手让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
(四)加强组织建设,统筹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强化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让党旗在每个安置点高高飘扬,让党心和民心贴得更近。要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会管理网格化、群众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推动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配齐配强安置区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立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和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窗口,让搬迁群众平稳过渡,提高搬迁群众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狠抓文明创建,激发内生动力。文化建设是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贫困户存在着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等靠要思想,通过政府精准帮扶实行了脱贫,如果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发展思想和自觉行动,不能消除其等靠要消极等待思想,那么他们终将返贫,要把精神扶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综合素质。要通过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文化活动场所、讲习所等,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消除贫困群众消极等待思想,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化“志、智”双扶,激发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安稳致富的内生动力。要继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教育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活动开展,提振搬迁群众精气神,激发脱贫主体内生动力,既增加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又留下“乡愁”,焕发文明新气象;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干部帮扶等机制,继续发挥帮助指导、协调服务等作用,既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稳定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