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临沧市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更新时间:2021-09-03 10:12:08来源: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文件

 

临办发20209

 

 

 

 

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沧市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

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大中专学校、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属驻临单位:

《临沧市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

 

 

彻落实。

 

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611

 

(此件发至县级)

 

 

 

 

 

 

 

 

 

 

 

 

 

 

 

临沧市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全面贯彻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点产业加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的意见》(临发〔20199号)要求,破解临沧工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巩固提升传统骨干产业,加快培育新型骨干产业,把工业打造成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关键支撑,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合力攻坚,到2022年,实现存量调优、增量发展,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为圆满实现“十四五”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现“三个倍增”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量倍增。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量在2020年增量的基础上实现倍增,总量达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工业投资增量倍增。到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量在2020年增量的基础上实现倍增,投资总量达5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以上。

——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量倍增。到2022年,全市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量在2020年增量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46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二)实现“五个提升”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得到提升。到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1%以上。

——非电工业税收得到提升。到2022年,非电工业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

——园区工业就业人员得到提升。到2022年,园区工业就业人员同比增长1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实现大幅提升。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230户,三年净增60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得到提升。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1.3%,年均提高0.14个百分点。

二、主要任务

(一)全力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1.全产业链巩固做强甘蔗精深加工业

1)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将甘蔗平均单产提高到5/亩、糖份提高到16%。巩固满负荷生产糖厂基地,着力恢复南华糖业集团双江糖业公司、勐堆糖业公司以及凤糖集团甘蔗入榨量。加强与缅甸的合作,将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拓展到50万亩以上,实现孟定糖业公司满负荷生产。到2022年,境内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建成88万亩国家糖料基地,“双高”糖料基地累计达120万亩(境内110万亩,境外10万亩),甘蔗农业产量达800万吨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2)加快推进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甘蔗全产业链项目招商力度。到2022年,园区一期基本建成,实现甘蔗产业链每个节点至少有1个企业(或项目)落地建成投产。(耿马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加快推进永德糖业集团破产重整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与周边糖厂的合作力度,抓紧巩固恢复永糖集团蔗区种植面积。依法依规推进永糖集团破产重整,千方百计恢复永德蔗糖产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永德县人民政府具体负责)

4)初步建成中国第一个甘蔗全产业链加工利用大市。到2022年,实现全市产糖80万吨以上,甘蔗全产业链工业增加值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2.创新做强茶叶精深加工业

1)加快推进茶叶基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办法,支持茶叶精制龙头企业从茶农手中规模流转原料基地经营权,支持企业加大自建原料基地力度,将茶叶原料基地建设管理模式由千家万户茶农负责向由茶叶精制龙头企业负责转变,破解茶叶精制龙头企业对原料品质、数量、成本难以掌控的难题。到2022年,力争实现50%以上的原料基地由茶叶精制龙头企业建设和管理。(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2)着力开展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整治。从初制所加工能力要与基地原料产量相匹配,初制所应与茶农、茶叶精制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初制所建设必须符合食品生产加工规范等为主要突破口,编制各县(区)茶叶初制所建设规划,制订出台初制所建设标准,强力推进全市初制所标准化建设。强化流通环节监管执法,依法取缔茶叶无证生产小作坊,破解茶叶原料市场无序竞争乱象,促进优质原料向茶叶精制龙头企业聚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3)积极实施茶园提质增效工程。将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建成标准化茶园65万亩,有机茶园认证累计达20万亩,雨林联盟认证面积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6万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4)着力培育亿元茶叶精制龙头企业。到2022年,力争培育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茶叶精制龙头企业8户,其中,超过5亿元的2户,实现茶叶工业增加值2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3.全产业链做大做强核桃精深加工业

1)加快推进核桃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建设。推广凤庆县核桃产业基地管护标准,破解临沧核桃产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到2022年,将全市核桃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建成高产核桃示范基地300万亩,核桃干果总产量达60万吨以上。(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负责)

2)加快推进核桃初制小龙头企业建设。以临沧工投顺宁坚果公司为龙头,按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初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组织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在全市加快推进核桃初制加工企业建设。到2020年底,在凤庆县以外的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核桃初制加工企业。到2022年,在凤庆县完成150个初制小龙头企业建设,在其他7县(区)完成110个以上初制小龙头企业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凤庆县人民政府、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工投公司按职责具体负责)

3)加快推进凤庆核桃加工产业园建设。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核桃干果、分心木、青皮、果仁等不同用途和加工的不同环节,加大产业链项目招商、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力度,加快实现核桃产业链延伸。到2020年底,至少引入2户产业链延伸企业落地。到2022年底,核桃加工产业园基本建成,至少有1个产业链延伸企业(或项目)建成投产。(凤庆县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工投公司按职责牵头负责)

4)初步建成中国第一个核桃全产业链加工利用产业。到2022年,实现全市核桃全产业链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0%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4.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临沧坚果精深加工业

1)加快建设高优原料基地。着力推进临沧坚果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落地建设,破解临沧坚果品种混杂、管理粗放、抢青现象严重等问题。到2022年,将总面积稳定在260万亩的基础上,着力建成临沧坚果绿色示范基地10万亩,干果总产量达9万吨以上。(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负责)

2)促进优质原料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聚集。从初制企业加工能力要与基地原料产量相匹配,初制企业应与果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初制企业建设必须符合食品生产加工规范等为主要突破口,编制各县(区)临沧坚果初制企业建设规划,制订出台初制企业建设标准,强力推进全市初制企业标准化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3)加快推进永德临沧坚果加工园建设。着力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临沧坚果果仁、果壳、青皮等不同用途和加工的不同环节,加大产业链项目招商、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力度,加快实现坚果产业链延伸。到2020年底,至少引入2户产业链延伸企业落地。到2022年,临沧坚果加工产业园基本建成,至少有1个产业链延伸企业(或项目)建成投产。(永德县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4初步建成中国第一个临沧坚果全产业链加工利用产业。到2022年,实现全市临沧坚果全产业链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0%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5.做强做大酒制造业

1)助力重点酒企解困重生。紧抓云南省将我市列为5个重点发展云酒产业州市之一的机遇,积极引入国企、全国著名酒业集团和社会资本,通过混改、重组等方式,助力澜沧江酒业集团、茅粮酒业集团等企业脱困重生,恢复啤酒、白酒产能并进一步做强做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云县人民政府负责)

2)丰富产品品类。支持云南司岗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顺宁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扩大木瓜果酒、橄榄红酒生产规模,强化市场营销,拓展市场占有率,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果酒名牌。(云县人民政府、凤庆县人民政府负责)

着力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培育发展以甘蔗及其他生物资源为原料的朗姆酒、配制酒、保健酒产业。(耿马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做强做大地方酒企业。积极支持市内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和品牌的临沧拉祜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双江小黑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沧源自治县南腊上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等白酒生产企业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加大投资等办法扩产提能,积极拓展市外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

4)初步建成云南重要酒制造基地。到2022年,全市酒的制造增加值达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6.做大做强蔬菜加工业

1)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冬季蔬菜生产潜力和发展优势,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到2020年底,将耿马自治县、双江自治县、永德县打造成为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2快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蔬菜展销、检测、收购、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国家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到2022年,建成东南亚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全面提升加工水平。以鲜销蔬菜加工、特种蔬菜加工、蔬菜制品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面宽的外销型蔬菜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有机化、商品化、规模化、名牌化,着力打造“临冬蔬菜”品牌,将临沧建成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到2022年,全市蔬菜加工业增加值达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7%(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7.加快培育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

1)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按照“龙头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着力推进从品种选育、饲养方式、出栏标准等一体化、标准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养殖基地建设。到2020年底,力争出栏肉猪295万头、肉牛16.7万头、肉羊45.7万只、肉禽1560万羽。(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

2)积极培育肉牛进口加工业。抓住中缅深化农业合作机遇,全力引进有实力企业,结合全市丰富的蔗稍资源,培育发展从缅甸进口肉牛养殖加工业。(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耿马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

3)加快培育壮大畜禽加工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云南澳华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缅宁府肉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七彩田园牧业有限公司、临沧云州集食品有限公司等畜禽食品加工企业着力提升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按照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的要求,增加中西式低温肉制品和食用方便的名肴肉食配菜系列制品、软包装制品、方便型食品、休闲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着力拓展市场份额,不断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支持饲料生产、冷链物流、电子交易等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构建畜禽加工、饲料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到2022年,培育规模以上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户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增加值达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7%(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二)全力加快培育发展进出口加工业

1.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机械、五金机电制造和摩托车制造集群

加快推进临沧边合区清水河片区进出口加工园基础设施建设,瞄准缅甸、南亚乃至非洲国家的农业机械、五金机电等市场需求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机遇,盯住国内领军企业和有意向的社会投资人,全力引进一批农业机械、五金机电、摩托车制造、组装、配套企业入园发展,力争将清水河片区打造成云南最大的出口农业机械、五金机电和摩托车制造基地。到2022年,力争入园建成投产企业达10户以上。(临沧边合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2.加快培育发展鞋业和照明器材制造业集群

加快推进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依托深圳龙岗鞋业商会等已入园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解决产业配套、劳务用工、出口政策等制约问题,加快做大做强鞋业制造业。瞄准缅甸、南亚乃至非洲国家因电力短缺,对使用太阳能、蓄电池的照明设备市场需求大的机遇,盯住国内领军企业和有意向的社会投资人,全力引进一批生产照明器材企业入园发展。到2022年,力争入园建成投产企业达10户以上,将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打造成为云南最大的出口鞋业加工基地和出口照明器材制造基地。(镇康县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加快培育发展进口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绕缅甸、南亚乃至非洲优质粮食、水果、水产等资源及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全力引进国内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和有意向的社会投资人,加快培育发展以精包装和食品加工为主的进口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将清水河片区打造成云南最大的进口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2年,进口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临沧边合区管委会负责)

(三)全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加快培育发展中药和保健品制造业

1强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深入挖掘临沧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种植水平,着力从鸡血藤、龙胆草、石斛、雪胆、滇重楼、滇黄精、金线莲、大黄藤、西南远志(娘母娘)等道地中草药中优选市场前景好、需求规模大的品种,依托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按照“龙头加工企业+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着力扩大种植规模。到2022年,建成中药材基地80万亩,保障精深加工原料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科技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2)加快建设中药材批发市场。依托临沧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草药资源,瞄准东南亚、南亚的中草药资源,积极引入诸如国药集团公司等大型药企,在临沧建设云南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加快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双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引入有实力的中药和保健品制造企业入园发展。到2022年,争取入园并建成投产的医药和保健品制造企业达5户以上。(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

4)培育壮大原有制药企业。积极支持云南广福药业、临沧融锦生物科技、临沧善源科技等一批已拥有批准文号的药品、保健品制造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社会投资,实施资源整合,尽快做大做强。到2022年,全市医药和保健品制造业增加值达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7%(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2.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制造业

1)做大以锗和高岭土为主的新材料加工业。全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到2021年,完成“七通一平”建设工作。依托云南鑫圆锗业集团公司,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加快推动锗基新材料制造企业落地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入以高岭土为基础的新材料企业落地园区。到2022年,至少有2户以上新材料制造企业建成投产,以锗和高岭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亿元以上。(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2)做深以硅为主的新材料加工业。加快推进云县光伏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以硅材料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应用为目标,利用工业硅产业基础,着力引进有实力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入园发展。到2022年,至少有3户以上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建成投产,以硅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以上。(云县人民政府负责)

3)加快培育发展矿产新材料加工业。培育新型建材产业,以凤庆习谦、耿马华新、沧源金江、镇康水泥建材4条水泥干法生产线为依托,以云县金城、永德松山、沧源金信3个粉磨站为辐射,发展节能高效水泥,并积极拓展缅甸市场。同时,大力推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积极培育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做大缅甸矿产品进口贸易,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本地化。支持云县江天矿冶有限责任公司、镇康县兴达矿产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镇康县汇华硅业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引入合作伙伴、重组等方式,积极加大铁、锌、铜、锡等矿产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电子、电力、家电、建筑等行业新型用材产品,延伸产业链。到2022年,矿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

4)加快培育发展林化工新材料加工业。依托本地及周边丰富的松树、紫胶、橡胶等林产资源,依托双江林化厂、云县凝鑫紫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孟定腾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初加工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做大资源规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有实力、有技术的松脂、紫胶、橡胶新材料精深加工企业,与本地加工企业合作办厂或独立办厂,推动林化工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到2022年,全市林化工产业增加值达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相关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

3.巩固做强绿色能源产业

加强与省能源局、省电网公司的协调,推动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座百万级千瓦大电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地方小水电扩容增效。推进220千伏登科、220千伏凤翔等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启动孟定220千伏大湾江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骨干电网结构,加快农村电网和城市配网升级改造,提升电网输配电能力。推动中国(临沧)缅甸电网互联互通,提高电力外送比例。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大引进清洁载能加工业力度,扩大电力消纳。到2022年,全市绿色能源产业增加值达3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市能源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临沧供电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4.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品制造业

加快沧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丰富的民族文化、生物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创意研发及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以竹、木、陶、布等为原料的工艺品和以临沧农特产品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等旅游名特产品。到2022年,初步建成云南省第一个以文化旅游商品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力争入园建成投产企业达10户以上。(沧源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全力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着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美丽园区建设要求和单位面积投入强度达160万元/亩以上、产出率达200万元/亩以上的投入产出目标,积极探索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模式,全力加快以水、电、路、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地下管网、保障性住房、商业服务等为重点的园区基础及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破解企业落地慢、入园难问题。到2020年底,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临沧边合区进出口加工园区、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其余工业园区实现“三通一平”。到2022年,所有工业园区全部达到“七通一平”以上标准,园区完成开发面积不低于规划面积的40%以上,主导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达园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条件具备的争取达到一半以上。(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工业园区管委会按属地具体负责)

2.着力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以“优势互补、区县共建,联合投入、利益共享,各负其责、各计其功,高效运转、充满活力”为目标,依法依规,大胆探索。到2021年,完成“三大园区”与8县(区)工业园区的优化整合工作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三大园区”与8县(区)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2)以投入为基础、产出为依据、利益分享为动力、联动发展为目标,从统计方法上突破。到2021年,探索出一套“三大园区”与各县(区)之间、县(区)与县(区)之间的利益分享办法,破解各方利益驱动不足及农产品加工原料内耗、规模难以做大、产业链难以延长问题。(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牵头负责)

3)根据精简、高效原则和政府授予的权限,对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竞争选拔和任期目标制,推行全员聘任制,健全完善绩效激励机制,试行以绩效定薪酬的园区队伍薪酬管理办法,调动园区管理队伍创新干、团结干、拼命干,破解园区管理队伍活力不足问题。(市委编委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负责)

4)汇聚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支持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建设。到2022年,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升级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科技局牵头,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

3.着力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聚集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龙头及配套企业入园发展。推动以甘蔗、核桃、坚果、中药及保健品制造、锗、高岭土等优势资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实现全产业链聚集和规模发展,以进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实现集群发展。除《中共临沧市委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点产业加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的意见》(临发〔20199号)确定的9个园区主导产业由全市统筹资源、按照规划聚集发展外,各县(区)、各园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引进一批9个园区主导产业以外的产业企业入园发展。到2022年,各县(区)的工业企业入园率达90%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4.着力加强工业建设项目管理

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做好工业强基重大项目申报和政策支持工作。强化跟踪服务,抓实要素保障。建立工业项目监测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对重点新建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的监测服务。每年在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中滚动推进不少于50个工业建设项目,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智能改造,每年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建设项目不少于30个。(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5.着力推动智能制造

1)积极推动原有企业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果应用力度,通过自动化加工、包装生产线,分拣、包装机器人,在线监测等生产工艺装备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原有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新引进企业直接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起步,全面提高临沧智能制造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2)将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按照智能制造产业园进行规划和建设,打造临沧第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园。(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二)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

1.建立企业困难问题交办机制

市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按月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困难问题进行限时办结交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2.着力加大重点企业帮扶力度

1)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2)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按照职责牵头负责)

鼓励企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维护企业职工权益,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失业保险参保企业,按政策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对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2000万元企业、具备成长潜力的小微企业精准建档立卡,建立市、县(区)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及时帮助企业研究解决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着力加大企业品牌培育力度

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帮助完善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产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三品一标”认定工作,加大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老字号申报认证力度;建立企业家和企业诚信档案,每年开展一次“十大优秀企业家”、“十大名品”、名优农产品“十强加工企业”、“十佳创新型工业企业”评选活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三)全力做好工业招商工作

1.着力做实做优项目储备

以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招商项目为重点、其他符合实际的项目为辅助,科学策划、论证、包装、储备项目,建立全市工业招商项目库。全市每年储备工业招商项目不少于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个。各县(区)每年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要达到下一年度工业投资目标任务总额的2倍以上。(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2.着力加大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力度

绕各园区论证规划储备的主导产业招商项目,瞄准该产业国内外排名前十位的领军企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以及其他意向投资者,列出招商对象清单,制定有针对性、创新性、吸引力强的招商引资政策,制订精准招商工作计划,强力开展上门精准招商、持续招商,直至将规划项目变为落地项目。(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着力强化领导带队招商和联系挂钩重大签约项目制度

落实市、县(区)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联系挂钩县(区)和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带队招商重大项目以及联系挂钩重大签约项目制度,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落地率,力争每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工率达50%以上。原则上市、县(区)党委、政府班子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带队外出招商4次,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带队外出招商2次。(市投资促进局牵头负责)

(四)全力加大工业投入力度

1.着力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市、县(区)两级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统筹不低于3亿元的工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工业项目前期、项目申报、企业以奖代补、企业贷款贴息、企业纾困、企业管理队伍培训等。(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具体负责)

2.着力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认真研究中央、省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抢抓新增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超前谋划建立项目库,积极组织申报,密切跟踪对接,全力争取中央、省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对口资金扶持,每年向上争取到的政策资金不低于省级各口支持州市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关资金总盘子的10%(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负责)

3.着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落实各级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工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建立优势工业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定期召开“政银企”对接会议,帮助企业协调融资问题;加大金融支持企业纾困力度,对生产经营正常、暂时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建立企业名录,实行一企一策,协调各银行稳贷、续贷;进一步加强对省政府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争取,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加大对建档立卡工业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金融资本、风投资金及民间资本集中投向工业重点领域。20202022年,金融支持工业发展资金分别为100亿元、120亿元、160亿元以上。(市政府金融办公室牵头,人行临沧市中心支行、临沧银保监分局按职责负责)

4.着力加强国有投融资主体建设

认真落实《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沧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临办发〔201932号)精神,各县(区)、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要加大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按照实体化经营要求,加大经营性资产注入力度,增强国有企业融资能力和向政策性银行融资力度,加快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央企、省企、市企以及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资开发力度。(市国资委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按职责负责)

(五)全力加强产业队伍建设

1.着力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加大企业家队伍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不少于4期,每期不少于100人、时间不少于5天的企业家队伍培训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选派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进入国内一流高校、商学院培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联、市总工会按职责负责)

2.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积极落实云南省“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鼓励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按照规定享受有关待遇和服务。给予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3.着力构建产业队伍技能形成体系

1)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申报“万人计划”首席技师。实施“沧江名匠”培养计划,每两年选拔培养一批“沧江名匠”。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在关键工种、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工”、“首席技师”、“技能专家”等职位,引导企业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支持开展劳务招聘对接和人才培养,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按职责牵头负责)

4.着力促进产业队伍成才成长

1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考虑,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市委联系专家服务管理和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的专家人才范围。(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

2)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推进以行业竞赛和区域竞赛为主体的劳动技能竞赛工作。(市总工会牵头负责)

3)依托沪滇帮扶协作项目、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劳务帮扶协作项目等,促进我市与发达地区、重点企业间产业工人有序流动。开展全市职工优秀创新创意成果评选工作,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动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总工会按职责负责)

(六)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工业工作的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沧市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任务分配、调度协调、督查通报和考核等具体工作,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集中进行办公。建立市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一次、市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攻坚行动工作情况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攻坚行动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攻坚行动推进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全市工业攻坚行动各项任务,确保攻坚行动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七)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市委、市政府建立三年攻坚行动综合考核制度,将目标任务纳入各县(区)、临沧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沧边合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的综合考评。建立各县(区)、各部门党政“一把手”每年将攻坚行动落实情况向市委、市政府进行年度述职报告制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将三年攻坚行动纳入每年重点督查事项,对责任落实不力、推进效果不佳的按有关规定从严追究责任。

 

附件:12020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发展目标表

22020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发展目标表

320202022年全市园区发展目标表

420202022年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目标表

 

 

 

 

 

 

附件1

 

2020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

发展目标表

单位:%

全市合计

2020

2021

2022

13.0

14.0

20.2

临翔区

12.2

12.9

23.2

凤庆县

13.3

13.5

20.0

 

11.5

12.9

16.6

永德县

14.6

15.5

20.9

镇康县

13.9

15.0

22.5

双江自治县

13.8

15.5

17.5

耿马自治县

14.1

15.2

23.5

沧源自治县

14.5

15.8

21.4

 

 

 

 

 

附件2

 

2020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发展目标表

单位:万元、%

 

全市合计

2020

2021

2022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340000

15.0

408000

20.0

510000

25.0

临翔区(含临沧工业园区)

79000

10.8

89000

12.7

105000

18.0

凤庆县

35500

17.8

43500

22.5

57000

31.0

云 县

21500

31.4

31000

44.2

46000

48.4

永德县

10000

163.9

18000

80.0

29000

61.1

镇康县

44500

12.8

54000

21.3

67000

24.1

双江自治县

10000

82.5

17500

75.0

28000

60.0

耿马自治县

120000

6.8

131000

9.2

146500

11.8

沧源自治县

19500

15.9

24000

23.1

31500

31.3

 

 

 

 

附件3

 

20202022年全市园区发展目标表

单位:亿元

全市合计

2020

2021

2022

全部主营业务收入

规上工业产值

基础设施投资

全部主营业务收入

规上工业总产值

基础设施投资

全部主营业务收入

规上工业总产值

基础设施投资

320

245

20.0

384

305

20.0

465

369

20.0

临沧边合区进出口加工园区

10

8

5.0

12

10

5.0

14

12

5.0

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区

30

24

1.0

35

28

1.0

40

32

1.0

沧源边境

工业园区

13

10

0.5

16

12

0.5

19

15

0.5

永德特色

工业园区

2

2

1.5

3

2

1.5

4

3

1.5

临沧工业园区(高新区)

150

105

5.0

173

129

5.0

198

149

5.0

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

40

32

0.5

46

37

0.5

53

42

0.5

云县新材料

光伏产业园区

60

51

1.0

69

59

1.0

79

67

1.0

双江生物

产业园

5

4

0.5

6

5

0.5

7

6

0.5

耿马绿色食品加工园区

10

9

5.0

25

23

5.0

50

43

5.0

                     

 

 

附件4

 

20202022年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

户数目标表

单位:户

全市合计

2020

2021

2022

20

20

20

临翔区

3

2

3

凤庆县

2

2

2

 

2

3

2

永德县

3

2

3

镇康县

3

3

2

双江自治县

3

2

2

耿马自治县

2

3

3

沧源自治县

2

3

3

 

 

 

 

 

 

 

 

 

 

 

 

 

 

 

 

 

 

 

 

 

 

文本框:

 

 

 

 

 

 

 

 

 

 

 

 

 

 

 

 

 

 

 

 

 

 

 

 

 

 

 

 

 

 

 

 

 

 

 

 

 

 

 

 

 

 

 

 

 

 

 

 

 

 

 

 

 

 

 

 

 

 

 

 

 

 

 

 

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                     20206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