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03 15:18:12来源: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
临沧建设沿边小康村 打造国门外宣新阵地
临沧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5月在全省率先启动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建设(以下简称:沿边小康村建设),围绕“路网、经济、党组织”三套系统和“产业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较大村、边境贸易、边境维稳”五类集群,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鼓励群众产业抵边、居住抵边,夯实沿边经济、产业、旅游、口岸、贸易、民生、边防、边疆党建等发展基础,到2020年将沿边村寨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沿边小康示范村。一年多来,临沧市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挂图作战,沿边小康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套系统”全面构建、“五种形态”村庄初见成效、“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沿边小康村特色充分彰显、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同时,通过实施沿边小康村建设,进一步增强了边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边境一线群众通过参与建设沿边小康村,国家意识、国门意识、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宣传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边境一线群众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基本情况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边境,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3个国家口岸。边境线从镇康县106界桩起,至沧源自治县岗莫标山176号界桩止,全长290.791公里,沿边村寨辖国土面积1586.57平方公里,涉及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3个县,10个乡(镇),其中:镇康县3个、耿马自治县1个、沧源自治县6个;沿边村寨44个行政村(含2个社区),其中:镇康县14个、耿马自治县7个、沧源自治县23个;241个自然村1.91万户7.62万人,少数民族4.2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57人。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跨境少数民族同宗同族、文化同源、语言相通、婚姻关系密切。2018年底边境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2元。
二、举措成效
临沧市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坚持“国家投资+部门整合+群众自筹”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边境地区发展的生动写照。沿边小康村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经验在国家发改委相关会议上交流,省政府将临沧沿边小康村建设项目纳入《支持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文件,3个边境县5个示范村列入《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方案》,在全省起到了带动引领的作用。
(一)建设沿边小康村、实现富民强边举措有力,沿边小康村建设初具成效。临沧沿边小康村建设聚焦沿边44个行政村、241个自然村,整合186个项目50亿元资金,围绕 “三套系统”,打造 “五种形态”的村庄,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努力打造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沿边小康示范村。目前,“三套系统”逐步完善,“五种形态”村庄初步建成,2019年沿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超全市平均水平653元。一批边境旅游特色村已现雏形,“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村民小组党支部+综治网格员+党员+群众”和国门党工委、村(社区)联合党组织全覆盖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部建立,沿边各族群众守边固边能力增强,边境和谐平安团结稳定的环境进一步稳固。一是“道路、村庄、组织”三套系统逐步成型。道路系统得到完善,总长573公里的沿边公路全线贯通;实施589公里村组公路建设,基本实现30户以上村村内、户外道路硬化。村庄系统初具规模,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34.91万亩、专业合作社33个、养殖基地3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6个,全面整治241个自然村人居环境,“两污”治理、洁净能源使用、洁净村庄、洁净庭院、厕所革命、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工程有序推进。组织系统不断完善,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创新成立3个县级和10个乡镇国门党工委、44个边境村(社区)联合党总支(支部),建成12个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试点项目。建立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体系,形成了“一个村民就是一名卫士、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守边固边良好局面,打造了“让党中央放心、让总书记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边境和谐平安稳定环境。二是“五种形态的村庄”建设初见成效。沿边32个产业村已全部启动建设。启动建设6条沿边旅游路线,打造提升33个旅游景点和15个旅游村寨。启动建设29个较大村。全力推进1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和2个国家级二类口岸建设,已建设7个通道边民互市点。三是“五大工程”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等工程,全市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沿边44个行政村实现100%道路硬化、4G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覆盖、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用电保障和广播电视入户、通电话、有安全饮水,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
(二)边境一线群众通过参与建设沿边小康村,国家意识、国门意识、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增强。边境一线群众通过参与建设沿边小康村,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提升,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人人安心驻守边境、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树立国门形象,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边境地区外宣阵地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譬如,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以“百里边关第一哨”为名片,通过“党建+维稳+旅游+文化+产业”五合一模式,做到红色边地文化和 “阿数瑟”文化相结合、传统自然景观和现代庭院景观相结合,建设了戍边馆、巡边栈道、观城台、彝族风味农家乐等边境红色旅游景观。高12.96米,占地总面积463平方米的戍边馆是刺树丫口自然村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戍边馆是反映驻守边疆、保卫边疆主题的陈列展馆,“戍边勒石、戍边沧桑、戍边抗日、红旗耀边、戍边固防、戍边忠魂、戍边荣光、追梦前行”等八个板块,陈列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镇康的戍边历史事纪。戍边馆建成后,每日参观的游客和群众络绎不绝,直观形象地接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譬如,沧源自治县芒卡镇白岩村马落一、二组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不愁吃、不愁穿,住房、上学、医疗有保障,水、电、路通到家家户户,宽带4G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成效初显,村村寨寨着力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村民们实现“开门见花、伸手摘果、弯腰拿菜”,幸福地生活在33.977公里中缅边境线上,树立和彰显了大国形象,村民国家意识、国门意识、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周富其自豪地说:“过去是中国姑娘嫁出去缅甸,现在是缅甸姑娘嫁进来中国。我老婆就是缅甸的。”村民高朝荣说:“走在干干净净的寨子里,真的感觉很幸福。我们一定守护好国门、继续建设好家园。”
(三)沿边小康村的宣传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作用发挥明显。沿边小康村建设中配套实施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村情文化宣传专栏、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文化器材、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宣传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村寨文化氛围,进一步引导群众摈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农村文明素质。村村寨寨组建文艺队,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活动,传播党的声音,使广大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当中,增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不断加强群众守边护边意识。譬如,镇康县实施了“七彩云”智慧融媒体建设、边境应急广播、“万村千乡”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一批文化项目;结合“美丽县城”创建,推动“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同时将“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建设融合到县文化馆、图书馆升级改造建设中,实施镇康国门文化大院建设项目;实施国门书社建设工程,建成“共享阅读区”,做活“买书、读书”一体服务文章;依托南伞口岸国门广场,勐捧110通道实施“国门大舞台”“国门文化广场”建设工程;依托南伞口岸国门公园,实施“麻栗坝乡愁·中缅‘阿数瑟’胞波文化旅游形象”工程。譬如,今年以来的防疫工作中,边境县应急广播和手机微信在防疫常识、法规宣传、中缅边境联防方面发挥了大作用。
(四)建设沿边小康村,有力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在沿边小康村建设中,临沧市充分发挥与缅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融等优势,紧紧抓住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等活动,扩大中缅人文交往,进一步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主动为加深中缅人民友谊深耕细作,为促进文化交流铺路架桥,推动国门外宣取得新突破。一是打造一批品牌文化交流活动。2013年以来,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在临沧举办期间,开展具有中缅文化特色的文艺交流活动,邀请缅甸文艺团队到临沧开展“中缅文艺展演”活动。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定期举办“边境之窗”文体活动,邀请缅甸民间团体、商会等参加。泼水节、摸你黑狂欢节等边境县节庆期间,举行中缅文化交流相关活动。镇康县、耿马自治县组织开展了“中缅共庆中国新年·七彩云南走进泰北(缅北)慰侨访演文化交流活动”、中缅“阿数瑟”对歌赛、中缅打陀螺比赛、中缅篮球足球友谊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加强文化沟通,实现民心相通,努力塑造、做大做强国门外宣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中缅边境外贸口岸管理暨缅北地区基层官员“一带一路”交流研修培训班。2019年11月,临沧市在缅甸腊戍成功举办了首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交会,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临沧以“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的成功实践,在巩固和深化睦邻友好“胞波”友谊上迈进了一大步,有力助推了两国边境文化交流,夯实了守望相助的民意基础。二是建设一批边境数字文化长廊窗口。加强边境县国门外宣阵地建设,在媒体平台创建“文化睦邻”“国门文化”等边境数字文化长廊窗口,推动国门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及智能化服务应用发展,不断满足边境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譬如,镇康县制作推出了原生态“阿数瑟”文化音乐故事电视剧《镇康回响—阿数瑟·阿婀娜》、微电影《情醉“阿数瑟”》等一批深受边境群众和旅居缅甸、泰国侨胞喜爱和追捧的作品,展示了边地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筑起了中缅边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做活一批边境旅游线路。以建设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8个沿边小康旅游村为契机,推进以体验佤文化为重点的佤山风情游,以体验边地民俗文化和中缅边境异国风情为重点的边关秘境游。开展中缅双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文化交流、文旅创新活动,加强双边认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旅游业融合,实现国门文旅融合发展。四是推动了对外宣传。临沧市与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开展合作宣传,推出“大美临沧”专版,推介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民族文化。实施孟定清水河口岸“边境之窗建设工程”,建设一个信息中心、一个融媒体平台、一个品牌文化活动、一套常态化交流机制、一支边境外宣队伍。在临沧新闻网推出缅语专栏,译制推广缅语微电影等。
三、经验启示
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是临沧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开花结果、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临沧答卷”,是巩固和深化中缅两国人民“胞波”友谊的生动实践,是展示和谐、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的有益探索。
(一)“小康”是展示国门形象的基础。沿边村寨既承担着守边固土的重要使命,也是对外展现中国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沿边村寨也是临沧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突出地区,是贫困少数民族聚居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基础设施、产业、民生保障等欠缺地区。因此,要着力解决好沿边村寨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问题,只有边境地区群众富起来,过上小康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得到边疆群众的认可,国门形象才会高起来、大起来。
(二)“民族团结进步”是展示国门形象的重要内容。临沧沿边村寨聚居着9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沿边村寨率先建成小康村是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是要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理念,把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的重要实践。临沧通过实施第二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第二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积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思想扎根边疆各族群众心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形象。
(三)“开放”是展示国门形象的关键举措。临沧市立足对缅开放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开创性地提出了以企业、民心、文化、地方“四个先行”强力推动对缅开放“五通”,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这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功探索,使临沧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展现了“临沧速度”,贡献“临沧作为”。
(四)“交流”是展示国门形象的重要手段。临沧市充分发挥边境宣传文化阵地作用,抓好对外宣传活动策划,持续在边境线上开展对缅文化交流活动,在打造国门外宣新阵地上作出新探索。实施一批宣传文化项目并投入使用,整合宣传文化设施设备资源,逐步完善边境民族文化展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边境媒体的影响力、辐射力,以“文化先行”积极推动对缅“民心相通”,展示了临沧文化魅力。
四、工作建议
一是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贯穿沿边小康村建设始终。进一步引导群众摈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农村文明素质,营造浓厚的村寨文化氛围,让边境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中。二是加大宣传工作经费的投入,加大宣传文化设施的配套力度,加强国门外宣阵地建设,筑牢对外宣传工作基础。三是建立常态化文化交流机制,加强与缅甸官方、民间沟通交流,进一步做实“文化先行”工作,扎实推动“民心相通”。四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课题组成员:
唐永泽 临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祖尧 临沧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李德龙 临沧市委宣传部对外交流传播科副科长(189883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