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03 15:26:01来源:中共临翔区委宣传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材料:
临翔区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耕地资源少而不均、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群众产业致富能力弱”等多重因素交织,一直是产业带贫减贫中的“瓶颈”,“种一片坡、收一土锅”是临翔区多年前发展农业产业的真实写照。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临翔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重要论述为指引,走出了一条边疆贫困地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稳定脱贫的路子。
一、产业扶贫背景及成效
临翔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临沧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澜沧江和怒江分水岭上。国土面积2652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有林地283万亩,耕地36.3万亩,辖7乡1镇2街道,89个村13个社区,总人口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21%,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临翔区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区共有4个贫困乡、5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4户4303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3.89%下降至零,2018年全区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近年来,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临翔区结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在“农”字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全区域精准布局、多业态融合发展、长短结合互补、持续稳定增收”的思路,探索形成有基地、有特色、有企业、有农场、有大户、有品牌、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末,全区农业产业总产值21991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11938元,比2014年末增62.9%,产业扶贫效应得到显现。临翔区先后荣获“全国2017—2018年电商示范百佳县”,“电商扶贫车间”入选《全国电商扶贫案例》;临翔区供销合作社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金扁担改革贡献奖”“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因地制宜 强化产业支撑 促进稳定脱贫》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纳入国家师资库;2018年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和2019年全省人居环境提升现场会在临翔区召开。
二、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一)突出精准要义量身定制产业规划
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培育引入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把工厂建到行政村,建基地、做示范、促增收,变“小散弱”为“精准实”。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形成低海拔热区突出以咖啡、坚果、甘蔗、水产养殖,中高海拔冷凉地带突出以烤烟、油菜、茶叶、核桃、蔬菜为主的产业带布局,逐步形成了以蔗糖、茶叶、核桃、坚果、生物药材为主的长期产业为支撑,以烤烟、蚕桑、芭蕉芋、蔬菜、生态猪、牛羊、山地鸡等短期产业为补充的“长短”结合产业格局。
比如:在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产业发展意识淡薄的“少数民族直过区”南美拉祜族乡,为少数民族群众“量身定制”了烤烟和豌豆等主导产业,通过“算账”的方式进行烤烟经济效益比对,把原习惯种植的稻谷、玉米的收入与种烤烟的收入进行分析,让群众打开“心结”、看到“实惠”,以村干部和党员干部为突破口,采取“一带十、十带百”的办法撕开“口子”,并在烟水烟路工程、政策补贴、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拉祜族群众大力的倾斜,烤烟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亩发展到2200多亩,土地每亩产值从不足500元增到6000多元,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建乡时的270元提高到现在的8700元,翻了近32番。
目前,临翔区89个行政村都量身定制了一套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全区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38万亩,比2014年末的207.93万亩增30.07万亩,增长14%,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种以上增收致富产业。
(二)突出组织引领全产业链打造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着力发挥基地、区位、资源、产品优势,打造和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依托区供销社统一组建产业扶贫联合党委,下设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3个功能型联合党支部,通过组织引领,党员带动,将农业生产与品牌创建、产供销相结合,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先后培育27户农业龙头企业,“拾味茶香”“临翔坚果”“云临尚品”等区域公共品牌相继发布,“四通酱菜”“昔归茶”“火腿木瓜鸡”等100余种特色品牌创建成功,茶制品“昔归龙珠”荣获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临翔区被评为“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县”。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实现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重点解决有基地无产品、有产品无标准、有标准无品牌、有品牌无销路的问题。
比如:在生产端,建成生态鸡养殖场52个、生态猪养殖场29个,带动4826户贫困户。有3个深度贫困村通过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注入购买公司资产进行租赁,每个村每年可获得20万元的资产租赁收益,村集体引入积分制,与养殖合作社合作带动贫困群众养殖增收和积分奖励,451户1769人贫困人口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直接受益。比如:临沧天下茶都茶叶集团在10个贫困村建成茶叶加工厂,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建立了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机制,公司辐射带动31个行政村建成11万亩优质茶叶原料基地,惠及建档立卡户4707户18770人,户均增收达4550元。
比如:在供应端,组建成立由供销社全资控股的临沧缅宁府肉食品公司,建设年加工36万头猪、5万头肉牛、200万羽禽类标准化屠宰生产线3条以及年加工临沧野生蔬菜1000吨、药膳食材200吨、肉熟食类1000吨生产线1条,与全区165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生产购销协议,打造集养殖基地建设、屠宰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做实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绑定”。
比如:在销售端,组建蔬菜物流配送公司,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畜禽屠宰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与8个乡(镇、街道)的1087 户贫困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订单收购生态鸡、生态猪、茶叶、蔬菜等,通过统一配送,既有效平抑了市场物价,又带动了1320 户贫困户增收260万元,户均增收1970元。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挂钩单位,实行订单式订货、标准化加工、点对点送货。鼓励和引导城区范围内的学校、机关、医院、部队食堂、工厂订购农产品,目前已面向138家单位和部门实行农产品稳定配送,今年配送额预计达2800万元,确保扶贫农产品有销路,贫困群众有收益。
通过“党建联盟+扶贫联盟”的方式,把农户、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闭合环,把党组织建到供应链上,促进产业发展由点到链、资源要素由散到聚、经营主体由单到合,产业链得到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三)突出参与联结群众多种渠道增收
设立了科技创新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产业科技攻关,组建区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让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吸纳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经营,让贫困群众在订单生产、土地租赁返包、资产入股分红、电商销售联结、就近参与务工等经营模式下参与并获得稳定收益。
比如:立足优质的茶树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依托“天下茶尊,红茶之都”的深厚茶文化底蕴,在圈内乡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圈内乡4个行政村流转农户低效林、低效茶园,建成2万亩标准化有机茶园。通过“先流转、再转包”的方式与茶农进行深度合作,农户可在土地租赁、就近务工、产品销售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单就近务工一项,就能有效解决4000个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附近12个村170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比如:曾荣获“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临沧四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与临翔区、双江县、永德县等地的15个合作社形成区域合作,同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协议,建成12500亩基地,通过带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建成了标准化加工厂,2019年销售产值达2200余万元,带动46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260元。
通过“抱团发展、合作发展”,全区累计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06家,带动22828户农户发展产业,户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其中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1家,通过示范社带动引领全区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促群众稳定增收。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建成1个区级电商服务中心、8个乡镇电商服务站、8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实现电商公共服务全覆盖,一批农民学会在线直播,区长、乡长直播带货广受好评,有效推动农产品上网、下山,进城。2019年销售额3.9亿,农产品销售额1.8亿元,惠及6800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650元。
(四)突出持续稳定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脱贫摘帽后,临翔区继续保持“指挥部不撤、工作队不散、挂包关系不变、帮扶责任不减、资金监管不松”,加强产业发展风险防控,在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上下功夫。比如:从村级治理模式入手,以深度贫困的蚂蚁堆乡一水村为“引子”,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反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创新性制定了《临翔区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村级工作手册》,为村、组“量身定制”了《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村级工作提醒台帐》《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村民小组(自然村)工作提醒台帐》,围绕巩固提升目标,以工作清单方式列出“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消除风险户”等15个清单,制定98条措施,按“周、月、季度、半年、年”进行任务分解。每周一召开由乡镇分管领导、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参加的产业发展分析工作例会,听取分片包组干部关于产业发展及管护、产品研发及销售、市场分析等情况汇报,共同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做到产业发展研判管理常态化、产业培训经常化、产业人才专业化。
三、产业扶贫存在问题
临翔区产业扶贫工作在“链条联作”“抱团发展”等方面作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有待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还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不足,部分合作社功能尚未有效激活,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引领作用发挥有待提高。二是部分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交通条件不方便及偏远山区,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运输成本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三是部分传统产业没有做强做大。茶叶产业除“名茶”外,其他产品很难发挥效益;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缩产的趋势,传统的种养殖产业还需不断提质增效,在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中存在着“团”不大,“链”不粗的现象。四是对个体经济的培育还需加强,城乡农贸集市场规划和建设亟待加强。
四、产业扶贫工作建议
(一)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继续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实现抱团式发展,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二)继续推广深化利益联结。继续完善企业、合作社、大户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科技引领带动、能人大户带动、资产租赁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畜禽托养带动、融合发展带动、金融扶贫带动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三)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做好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铁路、高速公路过境条件及各乡(镇、街道)资源优势,重点在邦东、马台、南美、平村大力发展以茶叶、咖啡、坚果、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昔归、坡脚等特色茶深加工基地,建立南美、平村生态纯粮酿酒基地,建设南美拉祜古树茶庄园;在博尚、圈内重点发展酱菜、脱水蔬菜、植物油等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凤翔、忙畔、蚂蚁堆以畜禽屠宰、肉食品精深加工为带动,吸引一批仓储、包装、冷链、物流企业聚集,加快全产业链发展。
(四)把发展产业贯穿乡村振兴的始终。按照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要求,紧盯产业发展不放松,让产业真正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调研组长:严晓东
成 员:陆 元
胡成彦(188958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