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08 10:38:47来源:临沧市乡村振兴局
1.中国共产党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部
主要事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沧源自治县委组织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扣主责主业,找准抓手、主动作为,以敢于担当的态度,滚石上山的精神,着力在边境“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赢得跨越发展的艰辛历程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是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战斗堡垒。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十项工程托底”的思路,创新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贯彻落实“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全县249个农村党组织全部达标,基层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效落实。二是以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凝聚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强大合力。全面推行 “123”党建模式,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深入推进一套机制,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用活村组活动场所“两个阵地”,凝聚广大群众“身在边疆,心向党中央”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高度共识;建强三支队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关爱老党员和带头人培养机制,全面发动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三是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破解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难题。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全面消除“空壳”到全面提质增效;2020年,全县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总量达196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有62个村,实现量和质双提升。 四是以建强村组活动场所彻底解决群众“无处议事”难题。积极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打造党员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主阵地”,共建成697个村组活动场所,覆盖917个村(居)民小组,246个党支部,实现10名以上党员、200名以上群众的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使红色活动阵地遍布了沧源边境一线。五是以锤炼攻坚精兵强将打造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主力军。按照“贫困村100%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村党组织100%选派第一书记”要求,从严从优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同时,注重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组织学习和集中培训,有效提升各级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六是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加快直过民族摆脱绝对贫困前进步伐。在提升群众自主发展能力上下功夫,统筹全县涉农培训资金524.24万元,按照脱产、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举办农村群众实用技术“证书式职业技能培训”90个班次4533人,学员全部取得职业证书和合格证书,推进农民职业化,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云南卫视新闻频道对该培训进行了报道。
2.凤庆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要事迹: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凤庆县扶贫办精诚团结、担当实干,充分发挥“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作用,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履职尽责,认真统筹指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6年10月,被表彰为云南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10月,被表彰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始终践行“精准”工作要求,抓实精准识别,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把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做细做实,带头钻研业务,培养业务骨干,有序组织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将每个贫情分析会议召开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对拟调整对象进行100%入户调查,全部数据信息层层签字认可。将确保平台数据质量作为业务工作重点,扶贫数据管理和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得到了有效运用,全面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全面统筹协调,对接精准帮扶,切实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切实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能,敢于协调、善于协调,注重纵向联系,加强横向沟通,促进合力攻坚,充分发挥好协调部的作用,尽心把所有力量拧成一条绳、形成一盘棋。共有126家中央省市县单位、7210名干部挂村包户,23户规上企业帮村,挂钩帮扶工作做到无死角、无盲区。全县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正能量。
主动对标对表,推动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把握政策要求,精心谋划工作,先后牵头起草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八大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县高质量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全县形成了“规划引领+政策带动+措施推进”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短板,在项目统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方面精准发力,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5.5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238个。注重抓好扶贫小额信贷,做到应贷尽贷,实现贫困农户自主贷款、自主发展,仅2020年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8亿元。
把握脱贫标准,落实精准退出,切实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贫困退出机制,严格执行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到政策群众知晓、过程群众参与、退出群众认可,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全县累计脱贫18941户72210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6.69%降至为0,159个贫困村、5个贫困乡镇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县顺利摘帽,全县各族人民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近年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在全省历年度考核中,均被评为“好”的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