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6 09:17:34来源:勐董镇人民政府
明洪武年间,沧源勐董、勐角一带的傣族由勐卯(今德宏瑞丽市)出发,经缅甸的木邦、滚弄,渡过滚弄江而进入孟定。其中一支先到勐董与勐角,然后北上,经勐省而至耿马,故勐董、勐角的傣族与耿马的傣族同属一支,在政治上原属孟定土知府管辖。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拔孟定地置耿马安抚司,勐角、勐董即归耿马安抚司管辖。
乾隆三十年(1766年),耿马土司罕朝瑗封其弟罕朝金为勐角董太爷,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直到清道光年间,罕荣高谋图篡夺耿马土司地位,造成内部争议。
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调停,将勐董、勐角拨归罕荣高独立管辖,划挡帕河为界,与耿马分离。
光绪十七年(1897年),清政府委罕荣高为世袭土千总,从此,勐董、勐角从耿马安抚司中分离出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九日,驻勐角勘界英军到勐董赶集,任意拿吃佤族群众所卖的黄果,不但不给钱还打死1名佤族同胞,爆发“黄果事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勐董土司罕华相因收“地皮税”与芒回佤族发生战争,持续三年。使芒公、巴腊(现不存)及芒回许多寨子被烧毁。佤族称该战为“那英巴腊”即“巴腊之战”。
宣统二年(1910年),岩帅(校址在联合)、勐董创办土学民塾。
勐董土司罕华相在勐董召集阿佤山各王开会,剽牛20头,要求大家今后团结一致,停止械斗。
民国21年(1932年),澜沧县分设8区69个乡镇,沧源的岩帅、勐角董、永和等地划为第八区。
民国23年(1934年),“班洪事件”爆发后,勐角土司罕华相委派张万美带着一支30多名的傣族武装和物资到班洪增援,被胡玉山委为副官,后来张万美又参加了“义勇军”,被李希哲委以“联络副官”,成为“双肩副官”。
民国24年(1935年),由于基督徒永文生等传教士的煽动,教民只听信教会,而不听土司头人的管理,引起土司的不满,5~8月,教民与勐角土司发生了两次战斗,结果勐角土司战败,土司罕华相逃到孟定,教民及岩帅兵沿路烧杀,佤族、傣族群众损失惨重,史称“那英诏考”,即“诏考之战”。
民国25年(1936年)5月,云南省教育厅任命彭述先为沧源省立小学校长,并由他负责筹办该校(校址为广允缅寺)。
民国31年(1942年)9月,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派高参张振武率一连武装队伍到耿马组建“抗日耿沧支队”。第一大队在耿马成立,二三大队相继在勐董、孟定成立,共500人左右,勐董傣族土司罕富民被任命为第二大队长。
民国33年(1944年)2月6日,张万美代表佧佤山十七头目向省主席龙云请求购买各种枪支弹药,用以抗日保国。
1949年,出逃境外的勐董土司罕富民,勾结境外头人及国民党残部500余人进犯勐董城,强令县政府交出武装,邀田兴武谈判,以阴谋俘田。田部主动出击,将敌击退。
1949年5月,沧源正式解放。
1951年4月,国民党残部组成的“云南反共救国军”攻克勐董。为更好地歼灭进犯之敌,原驻守勐董的军队和联合大队撤至岩帅。
1951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1师和42师分三路围剿进犯沧源之敌。8日,沧源光复。
1952年12月,县政府及其直属机关由岩帅迁址至勐董。
1955年建勐董乡,属勐角区。
1955年9月,连降大雨,致使勐董河水暴涨,沿河两岸田地淹没。
1969年成立庆九大队,属庆九公社。
1973年改名勐董大队,属于勐永公社。
1981年3月28日,勐董遭冰雹袭击,小春、茶叶、蔬菜遭受严重损失,大牲畜亦有伤亡。
1983年3月4日,勐董镇芒弄队贺晚很巩出席云南省农业“双先”表彰大会,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月,首次在勐角、勐董、勐省三个坝子推广薄膜育秧42亩。
1984年建立农村办事处,属勐董镇。
1985年11月下旬,广允缅寺第一期维修工程结束。
1986年8月2日,县政府将沧源崖画、广允缅寺、农口硝洞遗址、茂隆银矿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12日,广允缅寺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广允缅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2月改名为勐董办事处,属勐董镇。
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澜沧县发生7.6级地震,强烈波及沧源,勐董亦受不同程度破坏。
1989年6月25日,国家文物部副部长王济夫到沧源实地考察广允缅寺受灾情况,并决定拨款15万元进行全面维修。
2000年改名为勐董村民委员会。
2003年改为勐董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8年,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安居工程17户;建成勐董社区服务中心办公用房并投入使用。
2009年,完成勐董社区人畜饮水工程主管道建设,完成农村安居工程24户。
2010年,完成小费达新村旧房改造和抗震设防安居工程95户。
2011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户。
2012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167户。
2013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4户。
2014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3户。
2015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4户。
2016年,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5户14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9户。
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户4人,剔除1户2人,新增1户5人,年末在档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14人(自然增加1人),完成危旧房改造85户。
2018年,全面消除危房;无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