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地处祖国的滇西南边陲,与缅甸的边境线长达147.083千米。这里,不仅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沧源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以“十百千万”和“万元山”工程为抓手,念好“山”字经、做强“林”文章,坚持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并重,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推进,努力构建滇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先后被授予“中国特色竹乡”“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首次把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一道作为引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核心理念,既是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更是现实发展的行动指南。沧源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探索出-条生态引领、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启动新一.轮林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沧源县是一个林业资 源大县,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林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对C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改革配套政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等因素,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态,因此,沧源县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机遇,进一步探寻林业提质增效途径、实施绿色崛起新举措,对沧源县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沧源,是一颗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绿色明珠。佤族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同时又是云南的15个世居民族和16个跨境民族之一。佤族主要居住地区约为东经99 -100*, 北纬22° -24°。 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被人们称之为阿佤山。国内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南的临沧市沧源、耿马、双江、镇康、永德和普洱市西盟、盂连、澜沧等县,另外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数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東埔寨等地。2017年全球佤族人口100多万人,其中沧源县佤族人口15.8万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了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回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沧源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七大战略、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完善,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效果。经济总量逐年快速增加,全县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几十倍,2011年分别达到17.4亿元和3797元。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依法落实,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日益拓展,2005 年曾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县”荣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国家以改善民生为主题的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覆盖面日益拓展,全县呈现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文化建设成效凸显,国家文化惠民政策得以落实,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护,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建设快速发展,翁丁村荣获“中国十佳文化产业乡村”称号,“中国佤 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荣获“中国十大魅力节庆”“中国最佳狂欢气氛节庆"等称号。2011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3.17亿元。生态建设加快发展,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加强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发展以竹子、核桃、茶叶、橡胶为主的绿色产业,2011 年曾获“中国茶叶建设重点县”“中国特色竹乡”“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等称号,森林覆盖率70%以上,全县呈现出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态势。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始终能够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