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勐董镇帕良村大事记

更新时间:2021-08-26 09:42:50来源:勐董镇人民政府

1920年,当时傣族罕家在勐董统管勐董部落,在东南方发现有一大片的红石头,红石头范围有一个大寨子,傣族不知道那个寨子叫什么寨子,傣族罕家先叫红石头寨子,而傣语里“帕”就是“石头”的意思,“良”是“红”的意思,帕良也因此得名,意思就是红石头寨子。

1949年,沧源解放了,当时红石头寨子也登记为帕良村。历史上帕良一直属于佤族“绍兴部落”和傣族“勐角、勐董”土司双管的部落。

1955年3月,召开宣告帕良乡政府正式成立的庆典大会。它标志着阿佤人民从“原始·奴隶”社会制度,一跃腾飞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大会选举产生了“帕良乡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代表会议”和帕良乡政府干部组成人员名单。委任“达布荣·赛荣·司岗惹”为帕良乡人民政府第一届乡长(统战)。

1964年,由于四组(永龙自然村)发生了全寨子火灾,火灾都灭净家产,当年便搬迁到“永遍公”地方居住。

1969年,全村(光明社、清风社、永星社、永进社、永龙社、满邻社、玛看社在山头上,种植勐角坝、勐董坝的水田,由于管理水田不方便,大队领导就安排满邻社立新四组)玛看社(立新五组两个寨子搬迁到立新种田管坝

1972年,全村为了接近党和政府的号召,一组(风自然村光明自然村)、二组(永星自然村)、三组(永进自然村)、四组(永龙自然村)全寨子搬迁到现在的位置一组(风自然村)二组(永星自然村)搬迁的位置是傣族寨的地方,自然村广良自然村。一组(风自然村光明自然村)、二组(永星自然村)、三组(永进自然村)部分农户不愿意搬迁的还留在老寨,组成了一个寨子,也就是现在的帕良五组上帕良自然村

1973年,接到区政府的通知,要求帕良大队和学校搬迁到人口集中的地方办公、办学,帕良大队和学校成功搬迁到现在学校的位置。

1974年,帕良全村都属于勐角区的行政管理,县委政府为了方便乡镇界限管理,确定乡镇区域界线,1974年2月把勐甘立新四、五组2个寨子归划勐角(区)乡管,帕良村一二三四五组纳入勐董(永和区)管理。

1976年,接受全国土地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各家各户经营,开始缴纳承包费、公粮、余粮

1986年,由于群众在煤油灯下生活过日子,还用人工冲米。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政府解决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用电问题,告别了用煤油灯和水磨冲米的时代。

1990年,帕良大队(办事处)办公室在四组的寨子,发展空间少,地势坡陡,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帕良大队搬迁到现在村委会位置,占地面积3亩,群众献工献料出车参加义务工建盖了240平方米钢混结构的办事处办公楼,解决了群众办事的问题。

1995年,全村已经90%住上了瓦房,还有个别的农户还住着茅草房 、油毛毡房办事处和社干部动员全村投工献料帮助困难户消除茅草房,全村彻底消灭了茅草房 、油毛毡房。同年群众还筹资每人150元为学校建盖200平方米教学楼。

1996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连续3年评为“文明村镇”称号。

1999年11月份,全国实施村体制改革,“办事处”改“村委会”,全市县在帕良村启动试点,成功完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决策、自我发展的民主自治村。

2000年,全村是土路,经过全村努力,分段负责铺通了2.2公理的塘石路,为村民解决了泥巴路的问题。

2003年,全国取消公粮、余粮,全村同步享受。

2004年,因为教育改革学校合并,上帕良小学撤并到帕良小学五组寨子没有学校。经过多次申请搬迁,镇政府和全村村组干部同意五组搬迁寨子搬迁了,同年5个村民小组自建了组文化室,解决了群众开会地点。

2008年,与全县同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还发展3500亩的泡核桃产业。

2012年,实施佤山幸福工程危旧房改造,全村全部改造完成,覆盖达到100%,解决了群众住房难问题。

2015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2016年,全国全面启动扶贫攻坚工程,全村创建无危旧房、无贫困户的边境村。

2018年全村开始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奋斗。

2020年,帕良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