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6 10:06:28来源:勐董镇人民政府
坝卡村大事记
坝卡村大约有200多年的建寨历史。自阿佤山的缅甸地区的蛮海、困马辗转迁来已有6代人。
坝卡老寨从缅甸地区的蛮海、困马一带迁来后,寨子设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半山腰上,驻地以傣语地名命名为“坝卡”,坝:坪,坝子,卡:茅房;意为茅草坪。班棚老寨于清朝雁正年间建立,因在片中建寨而故名,至今。班棚新寨于1965年由班棚老寨迁来建寨,傣语地名,班:坪;棚:岩峰;意为岩峰坪。因在片中建寨较晚而得名。弄(糯)赛组于1960年由老寨迁来建寨,傣语地名,糯:水塘;赛:水草;意为水草塘。因村驻地原有一个水草塘而故名。芒黑组于1960年由老寨迁来建寨,傣语地名,芒:寨子;黑:篱笆;意为篱笆寨子。因该寨四周用竹、树枝围着得名。班开组于1965年由老寨迁来建寨,傣语地名,班:坪;开:青蛙;意为青蛙坪。因该田地里和箐沟里青蛙特别多而得名。
1956年,成立坝卡乡。乡长赵尼勐,副乡长李艾块,文书杨继力,办公室设于坝卡老寨北边;
1957年,修通班棚大沟,解决了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
1958年,创办芒黑小学、坝卡老寨小学;
1959年,坝卡一组从老寨先搬迁现址。坝卡乡也随之搬迁。同年坝卡大沟修通。学校由老寨搬迁新寨。
1960年,坝卡二组从老寨先搬迁现址。
1967年,坝卡乡搬迁到现在大沟旁,乡长由陈艾色担任,副乡长由田尼改担任;田开书开办班棚新寨小学;
1969年,成立人民公社,勐董镇改为庆九公社,成立红疆公社。坝卡划归红疆公社,取名为跃进大队。
1973年1月18日永和公社与勐董镇合并为勐永公社。坝卡改名为坝卡大队。
1978年,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大队改为办事处,党支部书记陈尼色,办事处主任陈六老,副主任田光明,文书李光忠。班棚小学建盖校舍群众集资1万,国家投资2万元。
1984年,坝卡大队改名为坝卡乡。
1989年,县木材公司、个体造林专业在坝卡班棚老寨公康山用营养袋育苗和实生地苗造兰桉林。同年开挖班棚新寨至县城公路3.5公里。浇灌班棚大沟三面光1公里。
1992年,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同年浇灌坝卡大沟3.2公里。
1994年,建盖沧源县第一幢坝卡小学面积为410平方米的教学楼,国家投资4.1万元,群众集资4.5万元;教师宿舍、生活用房群众集资9.1万元。
1995年1月开展“村建”工作。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勐董镇开始“两基”工作。年底全县开办合作社试点,坝卡乡作试点之一。
1996年,实施“普六”工作。8月沧源县发生“8.26事件”,坝卡办事处受县政府表彰。
2000年坝卡办事处改名为坝卡村村民委员会;
2005,村委会搬迁现址。全村进行茅草房改造。坝卡至县城3公里硬板路灌通;
2007年,坝卡小学获市级“百里边陲文明示范校”称号、“巾帼文明示范岗”;
2010年,“两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2011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户。新建班棚大沟9.1公里三面光沟渠。
2012年,完成危房改造58户。
2013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户。
2014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户。
2015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户,同年实施班棚新寨蔬菜大棚项目面积70亩,全村进行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识别16户56人。
2016年,完成危房改造55户。
2017年,完成危房改造83户,同年实施班开一组蔬菜大棚40亩,全村进行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识别15户54人。
2018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坝卡村通达公路硬板化10公里,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识别1
户3人。当年脱贫 18 户 64 人。完成危房改造55户。
2019年,继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及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识别 0 户 0 人。当年脱贫 0 户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