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糯良乡怕秋村大事记

更新时间:2021-08-26 17:43:26来源:糯良乡人民政府

第二章  村落历史变迁

一、怕秋名称的由来

    怕秋,曾用村名为帕秋傣语地名,怕:岩石,秋:绿色。怕秋意为绿色的岩石,该寨附近有一座大岩石呈绿色,村子因此而得名怕秋村,属于典型的佤族聚居村落。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是:阿佤山地区受傣族土司管辖的时期,怕秋村曾分别在岩帅、勐董、勐角、耿马的管辖范围内,pah kiao”(音)是耿马傣族土司为其起的名。寨子遍布整个山坡,在寨子下方有个小水塘,傣族语称之为“kiao”,意为天蓝色的。过去怕秋村子里的人常被耿马人请去干活,耿马傣族就管他们叫弄秋(谐音)。实际上,这个寨子的右下角有一泓水潭,佤语叫hnong glāi浓阁来;hnong即水潭;glāi阁来即绿,寨子就因为这水潭四季常绿而得名,意即绿色水潭。 

二、祖宗迁徙,兄弟分寨

怕秋的老祖宗是由si mgang dai 司岗岱迁到yaong nbrēix绍兴;从绍兴又迁到bang vāi班歪(绍帕);再由班歪迁到hnong dīng nbīng raix浓定兵惹开办寨子;迁到浓定兵惹时是兄弟两人,哥哥叫ai lōung hong艾隆宏(如今的拉勐寨),弟弟叫nyī lōung han尼隆罕(如今的怕秋寨)。浓定兵惹寨在山顶,寨人不断增加,地理条件不太适宜人居,他们在浓定兵惹寨居住一段时间后,两兄弟就商定要分成两路,分别率族人去寻找更适宜生活生存的地方。在要分开之前,两兄弟把烟锅管折断成两半,然后,兄弟两抓阄来决定所要迁徙的方向。哥哥抓着靠烟锅头的一半,哥哥就率一群族人向下方迁徙,就往拉勐河方向走,走到拉勐河的西岸开办一个寨子,这个寨子就是现在的拉勐寨。拉勐寨靠近河边,河水里有鱼,哥哥就靠在河水里捉鱼生活。弟弟抓着靠烟锅嘴的一半,弟弟就率一群族人往山上走,走到帕秋山半腰上。帕秋山上林中,山上林中有飞鸟走兽,他们就靠在林中狩猎生活。

三、三寨的分立与合并

(一)分立三寨

弟弟尼隆罕这一群族人,来到帕秋山半腰上就分成三群,分别建立三个寨子,一个寨子叫yaong bīang mgōng永班公,一个寨子叫yaong hnong(li)永浓(礼),一个寨子叫yaong brag永布热。

永班公位于现今帕秋的对面的小山包上,永浓(礼)位于现今帕秋的右上方,永布热位于现今帕秋的右下角。  

开办永班公寨的是mōuig dōung梅冬姓族人,建立永浓寨的是si nīex西涅姓族人,开办永布热寨的是si mgū西古姓族人

(二)合并御敌

20世纪初到30年代初期,是沧源阿佤山的多事之秋(19002月,发生黄果事件;19033月,发生巴诏之战;1917年秋后,巴腊之战;1930年,英帝国主义派兵侵占沧源班洪水塘寨;1933年伍波兰带领武装由户板到班弄会见马美廷,密商开办炉房银厂事宜;接着强渡滚弄江,占领户板,2000多名英军与雇佣军向沧源方向挺进;19341月,英军强行占领炉房;同年2月初,班洪抗英事件爆发),这个时期的阿佤山区烽火四起,边防村寨不宁,佤山子民不安。当时,原分散在帕秋山上交通要道的有永班公、永浓、永布热三个小寨,三个寨开办后,他们分别居住了一段时期。由于三个寨都是位于由勐角董到岩帅、澜沧的要道,来往人员繁杂,有经商做生意的,有山匪强盗的,也有猎取人头的。三个寨子人少实力小,寨子时不时地被骚扰,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抵御外来骚扰,经三个寨主协商,原来分建独居的三个寨子的寨民,又合并为一个大寨子,这个大寨子就是现在的帕秋寨。这既是当时局势所迫,也是合乎佤族聚居的传统观念所致。

三个寨子合并后,第一个在帕秋寨出生的人是个男孩的,是由永班公合并过来的yaong rūng永榕姓,意即李姓的人家所生这男孩佤名叫sai nab赛纳。2015226日采访时赛纳说他今年已进入82根据赛纳的年岁,出生那年是佤历的hlag hni bleeg戊戌年(农历甲戌)。按照赛纳老人的年岁推算三个寨子合并的时间,亦即帕秋建寨时间大约是1934年。

四、怕秋村政建制沿革

怕秋村曾用名帕丘帕秋。据明清时期的历史资料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耿马安抚司管;清光绪十七年(1897年),两乡从耿马安抚司分出来。直到1910年,世袭勐角董土千总土司公署管辖的九勐十三圈范围内。每个圈都由圈官和头人管理(属于土司领管的封建小领主),设有圈官、百长、管事、伙头,圈官不得世袭,其职能为行驶土司的命令,负责管理具体事务、治安和宗教活动。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式,可以初步判定,怕秋村处于半农耕半游猎的原始农村公社时期,后来受傣族土司制影响,渐渐过渡到封建领主制社会,实行部落王制,由头人管理寨子。

    1934年,沧源设治局设立前夕,成为岩帅管辖的18其中之一。1945年,划为六个乡、镇,下行保甲制。其中,怕秋、拉勐、永让、南撒、翁不老等寨被归为乐良乡管辖(现在的糯良乡)。1967年,各区党政领导机构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瘫痪。文化大革命期间,沧源地区的佛教文化受到冲击,佛寺和佛经被捣毁、烧亡,一度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使用。1969年,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到1976年为止,怕秋村所属的糯良区保持公社建制。1984年,糯良设区改建乡制,把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的体制改为区公所,实行党政分开,建立怕秋区公所。1987年,进行区、乡体制改革,把区改为乡镇,乡改为村公所或办事处,怕秋村村公所。如今怕秋村实行村民管理自治制,成立怕秋村民委员会。

怕秋事件 

195886日,当时的怕秋属于勐省区管辖,叫怕秋乡。乡上唯一的驻村工作队员是一位名叫李宏轮的共产党员。为了防止老百姓私自使用枪支,就让他们把家里常用的枪支收缴起来统一管理。村里老百姓日常生活里上山打猎需要用猎枪,于是到乡委会,在无人阻拦的情况下,将放置枪械的房门撬开,李宏轮见况认为是老百姓抢枪械发生暴动,于是拿起一杆枪朝天开了一枪。后来魏老三(当时的乡长,村子的主要领导人)和几位村民在单甲大黑山一带的树林里遇到民兵,双方都持有枪械,都认为会对对方产生威胁,于是就火拼起来。双方僵持了一两天。后来公安 赶来进行调解。村子里参加火拼的几个人包括魏老三都去了缅甸,等事情平息。

 

此次事件是因收缴枪支发生骚乱,曾被判定为怕秋村佤族人民反革命暴乱。直到1981519日得到全面平反,更名为怕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