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9 16:25:07来源:班洪乡人民政府
村情简介
班莫村位于乡政府驻地的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 21. 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83. 93平方公里,驻地海拔为1280米。 该村辖1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459户,1723人 (包含未落户及 缅甸籍),年气温20"C.全村有耕地面积5135. 2亩,其中水田面 积710亩,旱地面积4425.2亩,茶园面积1347. 7亩,甘蔗种植面积1100亩,橡胶种植面积9729.5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2140.4 亩,咖啡种植面积232 9亩,砂仁面积208.7亩,杉松面积1707 亩,竹子种植面积1301. 9亩。
建置沿革: 700多年前祖先由缅甸迁至此地。解放后陆续有 其他部族迁入繁行形成了今天的班莫村。1970年 前班莫归班洪区辖,1971年成立班莫大队第一任大队长金老二,副队长李老 四,1984年改为班莫乡第一任乡长王学忠, 副乡长曹卫明,支部书记曹老大,1987年改为班莫村办事处第一一任村长曹老大,副村长王学忠,村支书曹卫明。当时的班莫全村有农户200多户,人口1100多人。1971年设立大队,命名为班莫大队,1984年改班莫乡,1987年改为班莫办事处,1991年改为班莫村委会。
旧貌新颜对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班莫村基础设施较差,群众的生活水平低,温饱得不到解决,人居环境差,村民住房是茅草房,村组道路不通,人畜饮水无法得到保障,不用说有机动车辆。班莫村1995年通公路,2008年所有村民小组通公路,1999年通电到村,直到2004年全村所有村民才用上电。十八大以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住房由原有的竹木结构,改建成了现在的砖混结构,进村、入组,入户路基本实现硬板路全覆盖。人畜饮水由原来的人背马驮,到现在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居民用上清激干净的水。据统计:全村有273户建砖湿结构 房、楼房,149户建砖木结构。全村通柏油路28.4公里,正在建设硬板路5条20公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正在全面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100%,移动4G网格信号全覆盖。全村14个村民小组都通动力电。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班莫村居民是佤族、傣族混居,从原始至今都信仰自然崇拜、精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崇教,主要信奉小成佛教。历法施用佤历、傣历。男女都自由恋爱成婚。十分重视死者的后事,对死者的后事处理不当他们认为会给家人和全寨带来祸害。他们把死者分为两类,一是善终(正常死亡)、一是凶死(非正常死亡)两类。自然村设有一个公墓地,不立墓碑,过去是最落后的丧葬现在已成为国家提倡的最先进的丧葬。班莫人民礼俗,主要是瞻仰老人、重舅亲,有起居、饮食、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宗教、生产等8大项,主要传统节日为泼水节,仅一个村民小组过春节。
村寨人文历史
班莫村解放前教育是一张白纸,解放直至1967年8月班洪区教育部门委派赵福祥老师到村开办学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都带上锄头、镰刀、斧头挖地基,砍木料、割草片建校舍。当时只有 一名老师带20多名学生的作为班莫村第一所学校。 以后发展到基本每个自然村都办有初小,设置2至4个班,在校学生最高达150多人。由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班莫村的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班莫小学也得到各级社会的援助。1998年3月通过当地政府支持加群众自筹建盖班莫完全小学,总面积5682平方米。解放前班莫没有一个读书人,解放后,班莫适龄儿童逐渐入学读书,由于当时条件差,学生巩固率低,教学质量提升困难。改革开放后,群众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入学读书,培养出1984年赵福祥等3人中专生。重视文化体育工作的发展,常抓不懈组织文艺队和体育队开展活动,每-个村民小组有一支队伍,班莫村班灭组文艺队为村级文艺队伍。逢年过节,进行全村文艺、体育比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体质,提高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修养。全村一级教师一名赵福 祥,服兵役(海、陆、空军) 15名。
过往今朝生产生活对比
革命传统及建国以来历史发展: 1951年全国土地改革,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1953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建立了合作社,隶属班洪乡班莫村。
1966年冬季,文化大革命运动。班莫村也未能幸免。部分衣户受批判,迫害,批斗游街,没收财产、银两,影响了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不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降低。
1981年全国实现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解体, 班莫村和全国各地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从此,班莫村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从解决温饱走奔小康生活,实现了安居乐业,居民的生活质量高的局面。
基层党支部发展史:建国以来,上级党组织重 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年来班莫村加强党的组织建没,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社大支部力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严把入党质量关,把 支部建设列为重中之重。70年代加入党组织:李老四、曹老大等同志为第一批党员。 在他 们的带动下,班莫村党员不断增多,现党员已发展到53名(含1名预备)。历任支部书记:李老四、曹老大、曹卫明、王正清
卫生事业发展: 1971年底设立班莫村卫生室,配村赤脚医生2名,卫生员双重管理,卫生部门业务管理,村委会负责人员管理。历任卫生员:赵文忠,杨老大、刀兰芬、李正明,高忠明。现如今设有公共卫生办公室、病床,诊断室等设施,在乡卫生院的支持下,并对村医应做好的各项工作进行培训,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
产业发展变化
班莫村从解放前的几十户,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几百户,上千人。这块土地繁行班莫后代,养育了班莫儿女。全村现有12个自然村,14个村 民小组,共459户1723人, 以佤族傣族为主。其中农业人口1723人,劳动力 1026人。辖区国土面积83. 93平方米,境内海拔1280米,年平均气温20"0,年降雨量2000毫米。全村有耕地面积5135.2亩,其中水田面积710亩,旱地 面积4425.2亩,茶园面积1347. 7亩,甘蔗种植面积1100亩,橡胶种植面积 9729. 5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2140.4亩,咖啡种植面积232.9亩,砂仁面积 208. 7亩,杉松面积1707亩,竹子种植面积1301.9亩。2016年 全村经济总收入1083.71万元,人均纯收入6315元,粮食总产量141.04万公斤,人均有粮 821. 9公斤。贫困发生率40. 45%。
班莫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思路,从脱贫攻坚大局出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着力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到得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以辣椒、橡胶、甘蔗、茶叶、临沧坚果种植等为主导产业带动全面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股份合作经济的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全村总产值达1800万元以上,人均达10446元,实现如期脱贫出列奔小康的目标。
二零零六年七月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授予班莫村党支部“五好”村党支部
二零零八年七月中共班洪乡委员会授予班莫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〇一〇年三月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授予班莫村计划生育合格村
二〇一二年七月中共班洪乡委员会授予班莫村党支部先进基层组织
二〇一五年六月临沧市司法局、临沧市民政局授予班莫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