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9 16:27:44来源:班洪乡人民政府
前言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办公室》“村史馆”建设工作实施要求。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辖区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步伐,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繁荣,全面改善辖区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留住乡愁.激活记忆”的思想定位特建设公坎村村史馆。
地理位置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下属村委会之一,位于乡政府驻地南面,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南与缅甸小公鸡接壤,国境线长5公里。共有国土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年均气温21°C。全村有耕地面积5929亩,人均耕地4亩;有林地面积70131亩;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806亩,占全村总面积的28.6%。
自然人文景观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沧源县西北部,面积约600多公顷, 是云南省5个国家级保护区之一,公坎村位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由于是热带雨林区,各种阔叶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平衡的生态群落,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所。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在沧源县西部的班洪、班老南滚河流域,流域面积104737亩,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热带季雨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季雨林、野象等野生动物和木莲等珍稀植物。区内珍稀动物主要有亚洲象、孟加拉虎、金钱豹、云豹、青羊、冠斑犀鸟、棕颈犀鸟、懒猴、水鹿等。珍稀植物有红榕、麻栎、红锥栎、见血封喉、木莲、琴叶风吹楠、润楠、桢楠、绒毛番龙眼、八宝树、多果榄仁、灯台树、团花、桫椤、红豆、鱼尾葵、蒲葵、藤本杜仲等98科400余种。兽类8目22科、鸟类12目33科,是全国不可多得的热带雨林保护区。是科考、探险、生态、观光旅游的绝好景点。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199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中缅边境中段,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班洪、班老两乡境内,是以保护亚洲象、白掌长臂猿等多种珍稀动物,及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082公顷。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足、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少寒、多雾等特点。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据初步统计,现已鉴定的种子植物达1350余种。有以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为标志的热带季风性雨林;以杯状栲、刺栲、红木荷、滇楠组成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黄竹、野龙竹组成的热性竹林;以思茅松为优势的暖热性针叶林;以及以中平树为优势的灌木林和一草地。在各种植被类型中,蕴藏着各类经济植物和濒危的保护生物。在保护植物中属国家级的就有30种,其中:一级的仅桫椤1种,二级的有云南石梓、四薮木、三棱栎、董棕4种,三级的有大果青冈、见血封喉、千果榄仁等25种。野生动物共565种,其中:哺乳动物72种,鸟类145种,两栖类26种,爬行类40种,鱼类21种,昆虫261种。在众多的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亚洲象、白掌长臂猿、孟加拉虎等1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穿山甲、水鹿等37种。在这些保护动物中,亚洲象和白掌长臂猿,在中国只有西双版纳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两处有分布。野生动物55科560多种,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基因库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建置沿革
100多年前勐卡村赵氏先祖、芒回村王氏先祖、永和村杨氏先祖迁至该地。解放后陆续有其他族群迁入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公坎村。1970年前公坎归班洪区芒库所辖,1971年成立公坎大队第一任大队长赵岩不勒,副队长常老八,1984年改为公坎乡第一任乡长刀荣华,副乡长王玉明,1987年改为公坎村第一任村长刀荣华,副村长王玉明,村支书杨成明。当时的公坎全村有农户150多户,人口900多人。全村7个互助组,首任大寨组长王赛门、公弄组杨艾那、芒莱二组杨老二、芒莱一组周从新、法宝一组李家华、法宝二组赵老大、合作组田艾布、翁子组田艾卖、芒外一组常三水、芒外二组杨老六。公坎佤语+傣语地名:公:寨子、部落,坎:橄榄多的地方,意为橄榄多寨子。传说很久以前赶路前往勐董的贩夫走卒经常在此地歇脚纳凉,摘树上橄榄解暑解乏,故得名。1971年公坎由芒库大队划出,设立大队,命名为公坎大队,1984年改为公坎乡,1988年改为公坎办事处,1991年改为公坎村委会。
发展史
公坎村从解放前的几户,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几百户,几千人。这块土地繁衍公坎后代,养育了公坎儿女。全村现有9个自然村,1个村民小组,共412户1488人,以佤族为主,傣族、汉族杂居。其中农 业入口1488人,劳动力1174人。辖区国土面积55. 6平方米,境内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21C.年降雨量1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 5929亩,其中水田面1100亩,耕地面积975面。人均耕地4.01亩, 主要种植辣椒、水稻、玉米等小农经济作物。山林面积1474 .3亩元。
201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797万元,,人均纯收入10261元,现金总收入798万元,人均现金收入5406元,粮食总产量904吨,人均有粮401公斤。贫困发生率48.82%,属于全省兴边事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边境村,属建档立卡贫困村。
革命传统及建国以来历史发展
1951年全国土地改革,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1953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社,1958年建立了合作社,隶属班洪乡芒库村。
1966年冬季,文化大革命运动。公坎村也未能幸免。部分农户受批判、迫害,批斗游街,没收财产、银两,影响了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不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降低。
1981年全国实现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解体,公坎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从此,公坎村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从解决温饱走奔小康生活,实现了安居乐业,居民的生活质量高的局面。
党(总)支部发展史
建国以来,上级党组织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年来公坎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总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壮大支部力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严把入党质量关,把支部建没列为重中之重。70年代加入党组织:田建明、杨尼嘎、赵岩坎、赵三贵、赵老五等同志为第一批党员。在他们的带动下,公坎村党员不断增多,现党已发展到90名(含四名预备)。历任支部书记:王三贵、赵三贵、杨成明、刀荣华、常彬、赵卫红、杨光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
三中全会之前公坎村基础设施较差,群众的生活水平低,温饱得不到解决,人居环境差,村民住房是茅草房,村道路不通,人畜饮水无法得到保障,不用说有机动车辆,自行车都买不起。三中全会以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住房由原有的竹木结构,变成了现在的砖混结构。进村、入组、入户路基本实现硬板路全覆盖。人畜饮水由原来的人背马驮,到现在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居民用上清澈干净的水。据统计:全村有121户建平顶房、楼房,253户建砖木结构。硬板路15000米,柏油路0米 网络覆盖面100%,通讯(手机)平均每户3个。运营车辆(大车) 12辆,轿车5辆,微型车9辆,摩托车296辆,农用车21辆,小耕机50辆。
脱贫攻坚以来旧貌换新颜
(一)建档立卡户情况
2015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后,共有贫困户295户974人(其中脱贫户有42户134人) ; 2016年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后,公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892人(其中脱贫户有27户78人)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全村计划2017年底脱贫摘帽。
(二)贫困户退出对标对表情况
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17年预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500元以上(不含各类补助),达到脱贫标准。
有安全稳固住房:公坎村2015年至2017年共计划实施危旧房改造172户,其中,全村建档立卡危房贫困户133户已全部纳入危房改造。2016年末共完成141户建房任务。2017年计划实施危旧房改造3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截止10月, 31户已全部启动建设,已封顶17户。
适龄青少年就学得到保障:截止2017年10月,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因贫辍学学生。
基本医疗有保障:从2016年起全村按照乡核定缴费人数全部参合,参合率达到100%。
社会养老有保障:从2016年起全村按照乡核定缴费人数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享受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帮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至少享受一项以上帮扶措施,享受的措施主要有:享受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发放红椿、澳洲坚果、砂糖橘、菜籽、铁皮石斛、鸡苗等,享受低保、生态补偿等,组织了割胶培训和种养殖培训。
(三)贫困村退出对标情况
贫困发生率: 2017年末预计全村贫困率将控制在2.5%以下。
道路硬化到村:建制村通畅公路15公里已基本完成;翁子、合作、芒外进组道路硬化10.2公里已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进村入组道路将全部实现硬化。目前进村主干道危险路段防护措施已完善。
贫困村通电:全村已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
贫困村通广播电视:全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100%。
贫困村通网络宽带:网络宽带已覆盖村委会、学校、卫生室。
农村饮水有保障:目前饮水基本得到保障,但目前仍有季节性缺水问题,全村正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整村推进项目,2017年项目完成后,将为每一户人家重新接通安全有保障的自来水。卫生室建设:新的村标准化卫生室2017年5月已正式启用,共有6个床位,村医2名。
公共活动场所:全村所有自然村均有活动场所,但部分活动场所功能不全,建设标准低,今年计划新建2个活动场所,芒外二组活动场所已基本建成,大寨组活动场所计划年内完成。
适龄儿童有学上:截止2017年10月,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因贫辍学学生。驻村工作队协助“ 村两委”做好控辍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完成学业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与村民生活的目标
公坎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思路,从脱贫攻坚大
局出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着力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到得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主 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是抓好以茂谷柑、辣椒、仿野生石斛种植为主导产业带动林果、蔬菜业的全面发展;二是利
用好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业;三是充分发挥股份合作经济的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全村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人均达1 8780元,实现如期脱贫出列奔小康的目标。
发展中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和名人事迹
公坎村解放前教育是一张白纸,解放直至1967年8月班洪区教育部门委派胡中和老师到村开办学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都带上锄头、镰刀、斧头挖地基,砍木料、割草片建校舍。办起了只有1名教师和20多名学生的公坎村第一所学校。以后发展到每年4、5个班,在校学生达100多人。由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公坎村的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公坎小学也得到各级社会的援助。1983年2月通过当地政府支持加群众自筹建盖公坎小学教学楼,总面积369.5平方米。解放前公坎没有一个读书人,解放后,公坎适龄儿童逐渐住校读书,由于当时条件差,学生巩固率低,教学质量提升困难。1979年 全村仅有高中生1人(赵德祥)。改革开放后,群众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入学读书,培养出1984年杨荟芬等3人中专生,1987年赵贵芬全村第一个大专生。重视文化体育工作的发展,常抓不懈组织文艺队和体育队开展活动,每一个村民小组有一个队,到逢年过节,进行全村文艺、体育比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体质,提高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修养,全村科级干部田建明(老乡长)等2名,一级教师刀桂兰等3名,服兵役(海、陆、空军)17名,军官1名。
卫生事业发展
1971年底设立公坎村卫生室,配村赤脚医生2名,卫生员双重管理卫生部门业务管理,村委会负责人员管理。历任卫生员:赵三摆、赵尼门、赵卫荣、赵成林、刀世议、杨亚娟、赵志军。现如今新卫生室中公共卫生办公室、输液室、配液室、理疗室、诊断室等一应俱全,在乡卫生院的支持下,卫生室配备了桌椅、床、档案柜、听诊器血压仪等医疗设施,并对村医应做好的各项工作进行培训,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
宗教信仰民风民俗
公坎村居民是佤族、傣族、汉族杂居,从原始至今都信仰自然崇拜精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崇教,受傣国及东南亚小成佛教的感染现公坎村大部分群众信仰南传上作部佛教。历法施用佤历,取名艾、尼、三、赛完全用佤语,以大小顺序加60花甲而得,如男:艾不老,女:叶到。男女都自由成婚。佤族十分重视死者的后事,对死者的后事处理不当他们认为会给家人和全寨带来祸害。他们把死者分为两类,-是善终(正常死亡)、二是凶死(非正常死亡)两类。全村只有一个公墓地,不立坟墓,过去是最落后的丧葬现在已成为国家提倡的最先进的丧葬。公坎佤族礼俗,主要是瞻仰老人、重舅亲、有起居、饮食、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宗教、生产等10大项,过老年、春节、泼水节新米节是传统节日,节日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做好过节准备,每逢过节都要鸣炮打歌庆贺。
2005年度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6年度被评为市级级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