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

典型人物

来源: 临沧日报

    我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紧盯“规划、建设、入住、拆旧”抓进度,聚焦“教育、医疗、饮水安全”补短板,抓实“产业就业、社会治理、社区融入、文化传承”强后续,市、县、乡三级联动,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33户21233人全部实现搬迁入住,177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旧房改造和复垦复绿达到预期目标。

来源: 临沧日报

    我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聚焦部门职能职责,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筑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防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待遇政策落实。

来源: 临沧日报

    我市在提高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先行一步,率先在边境县开展沿边小康村建设。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一批边境旅游特色村已现雏形,“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42个沿边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沿边各族群众守边固边能力以及边境和谐平安团结稳定的环境进一步稳固,成为全省沿边小康村建设示范。

来源: 临沧日报

    我市以强化宣传促提升、建章立制促落实、示范引领树标杆、村民自治促和谐等方式,全面实施“乡风文明行动计划”,让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摒弃陈规陋习,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到发展生产、精准脱贫上。

来源: 临沧日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战术战法,持续强化干部人才保障,组织动员各级干部、各类人才到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攻坚拔寨、建功立业。目前,全市9.44万户36.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县(区)顺利摘帽,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 临沧日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临沧市坚持规划先行,推行“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2.64万名国家公职人员回乡,通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齐心谋划,做出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庄规划,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来源: 临沧日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把党建、扶贫“双推进”作为总抓手,坚持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资源向脱贫攻坚聚合、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为实现全市高质量脱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干部保障和人才保障,让党旗在扶贫阵地上高高飘扬。

来源: 临沧日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在做好脱贫攻坚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基础上,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开深入探索和实践。

来源: 临沧日报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四个主体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14万人,占总人口的47%。四个主体民族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各民族在党组织带领下,思想融通、文化融汇、组织融入、感情融洽、发展融合,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走出了一条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双江之路”。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6.93%降至目前的0.53%。

来源: 临沧日报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信念,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兴边富民行动和沿边小康村建设等为载体,多措并举助力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困扰边疆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